第51頁(第1/2 頁)
端宗一行輾轉泉州、潮州、惠州等地。景炎三年(1278)春,來到雷州附近的洲。逃亡途中,宰相陳宜中藉口聯絡占城,一去不返,第三次充當了可恥的逃兵。端宗由於在逃亡途中受到颶風驚嚇,驚恐成疾,四月十五日死於洲,年僅11歲。端宗死後,群龍無首,眼看小朝廷就要分崩離析,陸秀夫慷慨激昂,振作士氣:&ldo;諸君為何散去?度宗一子還在,他怎麼辦呢?古人有靠一城一旅復興的,何況如今還有上萬將士,只要老天不絕趙氏,難道不能靠此再造一個國家麼?&rdo;眾臣便又擁立年方7歲的趙昺為帝,由楊太后垂簾聽政,改元祥興。
元軍步步為營,小朝廷已陷入三面包圍之下。洲地處雷州半島,而雷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對戰局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元軍的猛攻之下,雷州失守,小朝廷形勢危急。張世傑數次派軍想奪回雷州,但都沒有成功,於是將流亡政權遷至崖山。崖山位於今廣東省新會市南,與西面的湯瓶山對峙如門,稱為崖門,寬僅裡許,形成天然港口,內可藏舟。&ldo;每大風南起,水從海外排闥而入,怒濤奔突,浪湧如山&rdo;,而&ldo;崖山東西對峙,其北水淺&rdo;,每天早晨和中午漲潮落潮時分,既可&ldo;乘潮而戰&rdo;,又可&ldo;順潮而出&rdo;。崖山的這種地理特點,後來被元軍利用,導致宋軍大敗。
小朝廷到達崖山時,尚有正規軍和民兵20萬人,而進攻的元軍只有數萬,僅就兵力而言,雙方相差懸殊,且元軍不善水戰,宋軍無疑在這方面佔有優勢。但張世傑已經對前途不抱希望,放棄了對崖門入海口的控制,把千餘艘戰船背山面海,用大索連線,四面圍起樓柵,結成水寨方陣,把木製戰船兩側用襯墊覆蓋,以防禦元軍的火箭和炮弩,趙昺的御船居於方陣之中,打算在此死守。張世傑此舉有兩大失誤,一是放棄了對入海口的控制權,等於把戰爭的主動權拱手交給了對方;二是把千餘戰船貫以大索,結成水寨,雖然集中了力量,但卻喪失了機動性,相當於把宋軍暴露在敵人面前,任人攻打。元將張弘範率水軍趕到,控制了崖山之南的入海口,又從北面和南面兩個側翼切斷了宋軍的所有退路。宋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10多天的防禦戰中,將士們只能以乾糧充飢,飲海水解渴,飲過海水計程車兵嘔吐不止,戰鬥力嚴重削弱。
一個暴風雨的早晨,元軍對宋軍發起總攻。元將李恆指揮水軍利用早晨退潮、海水南流的時機,渡過平時戰艦難以渡過的淺水,從北面對宋軍發動了一場突襲,到中午,北面的宋軍已被元軍擊潰。南面的元軍又在張弘範的指揮下,利用中午漲潮、海水北流的時機,向宋軍發動了另一次進攻。宋軍南北受敵,士兵又身心疲憊,無力戰鬥,全線潰敗。戰鬥從黎明進行到黃昏,宋軍多艘戰艦被毀。張世傑見水師陣腳大亂,戰船為大索聯貫,進退不得,下令砍斷繩索,率10餘戰艦護衛楊太后突圍。
張世傑率帥船殺到外圍,見趙昺的御船過於龐大,被外圍的船隻阻隔在中間,無法突圍,便派小舟前去接應。當時天色已晚,海面上風雨大作,對面不辨人影,陸秀夫惟恐小船為元軍假冒,斷然拒絕來人將趙昺接走。張世傑無奈,只得率戰艦護衛著楊太后殺出崖門。宋軍敗局已定,陸秀夫知道已沒有逃脫的可能,便把自己的妻子兒子趕下大海,然後對趙昺說:&ldo;事已至此,陛下當為國捐軀。德祐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rdo;趙昺身穿龍袍,胸掛玉璽,隨陸秀夫跳海自盡。官員、婦女、將士們也紛紛隨之跳海。
這是一場少見的殘酷戰役。結束時,海面上到處漂浮著屍體。文天祥此時正在崖山元營,親眼目睹了這一慘狀,他在詩中寫道:&ldo;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biāo)風吹鬢華。&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