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第1/2 頁)
登上了帝位的光宗覺得自己再也沒有必要裝出&ldo;孝子&rdo;的模樣來討孝宗的歡心了。即位之初,他還曾仿效孝宗侍奉高宗的先例,每月4次朝見重華宮,偶爾也會陪孝宗宴飲、遊賞,但是沒過多長時間,光宗便開始找藉口迴避這種例行公事,父子間的隔閡逐漸顯現出來。
紹熙初,光宗獨自率宮中嬪妃遊覽聚景園。大臣們對此議論紛紛,認為高宗在世時,孝宗凡出遊,必恭請高宗同行,而光宗只顧自己遊玩。看到這樣的奏章,光宗極為惱火,恰逢此時孝宗遣宦官賜玉杯給光宗,光宗餘怒未息,手握不穩,不小心打碎了玉杯。宦官回到重華宮,將事情的經過掐頭去尾,只稟報說:&ldo;皇上一見太上皇賞賜,非常氣憤,連玉杯都摔碎了。&rdo;孝宗心中自然不快。另有一次,孝宗遊東園,按例光宗應前往侍奉,可到了家宴之時,卻仍不見他的蹤影。一向搬弄是非的重華宮宦官故意在園中放出一群雞,命人捉又捉不著,便相與大呼:&ldo;今天捉雞不著!&rdo;當時臨安人稱乞酒食於人為&ldo;捉雞&rdo;,宦官們顯然語帶譏諷,暗指孝宗寄人籬下的處境。孝宗雖佯裝不聞,但內心的憤怒與痛苦可想而知,畢竟光宗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連起碼的禮數都沒有,作為父親,豈能聽之任之?
種種跡象已讓孝宗感覺到光宗對自己的冷落和怠慢,而在立儲問題上,父子二人意見嚴重分歧,進一步激化了原有的矛盾。光宗皇后李氏只生有嘉王趙擴一人,立為太子,本是順理成章之事,但卻受到孝宗的阻撓。可能是因為嘉王天性懦弱,孝宗認為其不適宜繼承皇位,相比之下,魏王趙愷的兒子嘉國公趙抦生性聰慧,深得孝宗喜愛。當初光宗取代了二哥趙愷,成為太子,如今孝宗卻寵愛趙愷之子,不同意將嘉王立為儲君,無形中加深了光宗心中對孝宗本就存在的猜忌,讓光宗時時感到恐懼和不安。在他看來,父親似乎不僅對嘉王的太子地位,甚至對自己的皇位,都是潛在的巨大威脅。在別有用心的李後和宦官們不斷離間挑撥下,這種恐懼感逐漸成為光宗揮之不去的陰影,其心理和精神壓力越來越大,終於導致了無端猜疑和極度偏執的症狀。他視重華宮為畏途,不再定期前去問安,儘可能躲避著孝宗。天子孝行有虧,臣子勸諫責無旁貸,而臣僚們的這些言行更激起光宗的固執與疑懼,終於引發歷時數年的過宮風波。
紹熙二年(1191)十一月,李氏趁光宗離宮之機,殺死了他寵愛的黃貴妃。光宗聞訊,雖萬分傷心,卻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將痛苦埋藏於心。次日,光宗強打精神,主持祭祀天地的大禮。儀式進行過程中,突然颳起狂風,大雨傾盆而下,祭壇上的燈燭也燃起大火,祭祀被迫中斷。接連兩次精神上遭受如此大的刺激,光宗&ldo;心疾&rdo;加重,精神疾病徹底發作了,對孝宗的疑懼也日甚一日。每到一月四朝的日子,他就託詞不去,有時明明事先宣佈過宮,可又言而無信,臨時變卦。後來他乾脆以孝宗的名義頒降免去過宮的詔旨。如此行為無疑有損天子&ldo;聖德&rdo;,大臣們紛紛上奏勸諫光宗要盡人子之道。光宗偶爾也心有所感,紹熙三年十二月到次年正月,他三次赴重華宮朝見,但不久又故態復萌,數月不過宮問安。朝野上下,市井街頭,對當朝天子的不孝之舉議論紛紛,太學生們也加入了勸諫的行列,上百人上書要求光宗過宮,而光宗依然故我,根本不理睬外間輿論。
紹熙五年,孝宗得病,光宗仍一次也沒有過宮探視。親生兒子冷落自己到這種地步,孝宗心中充滿了失望、悒(yì)鬱與悲傷,病情急轉直下。五月,孝宗病重。太學生們聽說光宗此時竟然還在後宮玩樂,並不過宮省親問疾,便寫了一篇《擬行樂表》,其中兩句說&ldo;周公欺我,願焚《酒誥》於康衢;孔子空言,請束《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