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孟遇安為什麼會成功(第1/2 頁)
一個單主角百萬字長篇小說,主角一定會帶著作者的影子,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誠然,主角不可能是作者百分之百的復刻,但作者的各種觀念和理想必然會體現在主角的語言和行為中。
前文中說過,孟遇安有英雄情結。不出意外,作者也有。
作為一個從小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小鎮做題家,作者在經歷了社會毒打之後,比年少時多了犬儒和憤世嫉俗。
但那股刻在骨子裡的正氣,幸而一息尚存。
欲上青天攬明月,欲掛雲帆濟滄海,怎奈何把時間和精力都消磨在了幾兩碎銀的蠅營狗苟中。
滿腔的表達欲在日積月累的壓抑中爆發,於是乎,孟遇安誕生了。
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想做但卻不敢做、或是不能做的事,都讓孟遇安在虛構故事中做了。
但這會給故事帶來明顯的負面影響。
首屈一指的便是,孟遇安總是表現出很衝動、意氣用事的感覺,尤其是在故事前期。
一個身份低微的人總是做超出能力範圍的事,是很容易被罵的——事實證明確實有不少讀者因此而厭惡前期的女主。
但由於故事的走向是受作者控制的,孟遇安再怎麼“翻天覆地”,作者也會讓她轉危為安。
所以,作者才會放任她一次又一次突破極限。
這就好比,玩家知道遊戲世界都是假的,於是操縱自己的角色做各種作死嘗試。
作者讓孟遇安胸懷大愛、見義勇為、出頭抗事,除了自身主觀情感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在思考:
她一個封建社會的底層女性,如何才能當上皇帝呢?
後宮干政、謀權篡位的故事,作者是不想寫的;作者想寫的,是攻城拔寨、逐鹿天下的故事。
那麼,上述的問題就更加困難了,幾乎是不可能的。
於是乎,我黨從南湖紅船到天安門城樓的故事,就成了作者的參考物件。
建立群眾基礎,是孟遇安成功的唯一方式。
她在一無所有的時候,又該如何建立群眾基礎呢?
作者答:善良,正義,無所畏懼。
是泛愛眾,是浩然之氣,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
在故事中,孟遇安的這些品質,以及因擁有了這些品質而做出的事,確實是她成功的前提。
孟遇安的高共情能力俘獲了陸幼薇的心,給自己帶來了入宮接觸皇權政治的機會,也為未來立足揚州賺到第一桶金。
孟遇安的正義感和勇敢讓賀令昌對她青眼有加,才有後續二人成為莫逆之交,賀令昌教授孟遇安武功和軍事知識。
還有顧修之、鍾弼、徐康、趙無戈、冼離、談素問、荀杳兒等等許多人,無不是因孟遇安的人格魅力而投身她的麾下。
拿鍾弼來舉例。
他在芙蓉榭事件中作為幫兇傷害了孟遇安,但孟遇安在建業保衛戰裡不計前嫌,從宇文銳及手中救回了他。這種“聖母行為”,讓鍾弼從此對孟遇安死心塌地、馬首是瞻。
再拿談素問來舉例。
孟遇安去定乾宮營救陸幼薇李允琛時,冒著更大的風險和難度,把所有宮女內侍一起救出來——這其中就包括司藥談素問。也是這種“聖母行為”,才有談素問後來為她效力。
孟遇安為什麼會成功?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因為她代表了正道,她代表了作者目前還願意相信的那些豪言壯語。
她的成功當然也是有偶然性的。
就像武則天從尼姑變皇帝,朱元璋從和尚變皇帝,期間順利得就像拿了天命劇本一樣,這也是必然中帶著偶然。
假如讓武則天和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