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第2/2 頁)
是因為蕭博士不善作詩行文。他在書法一途深的王羲之真傳,是官學教授書法的夫子。」
李父的意思十分明顯,李流光乖乖表示他會每日堅持五十個大字。
李父笑著點頭,又委婉暗示他還從未見過王羲之的真跡。李流光聞絃歌而知雅意,立時便將蕭博士送來的字畫送到了李父的書房。
李母嗔道:「不要臉,連小七的東西都搶。」
李父哈哈大笑,笑過之後滿是感慨:「小七是真的長大了!」
作者有話要說: 唔,昨日看到有讀者提到文內的稱呼有些違和。稍微解釋下,行文至此大家都看出來啦,背景是架空的唐朝。寫之前我便考慮過要不要認真考據,也看了一些相關的資料。若是大家注意,便會發現文內的部分細節我還是蠻注意的,(不要臉自誇一句)。但也有部分若是考據的話,實在太麻煩,作者君乾脆就架空了。
這裡重點提到稱呼,像讀者提到的一樣,大唐的很多稱呼同後世完全不同。就是因為不同,考慮到大家看文習慣所以沒有考據,而是依照一般古言的習慣稱呼。如果大家對這個實在在意的話,我就改改,儘量符合當時的歷史。
轉一份來自李世民吧的資料,作者奔跑的瞌睡豬,目測應該算是比較齊全。
唐時的稱謂
1、對皇帝的稱呼
唐代稱呼皇帝,較為普遍的叫法是「陛下」和「聖人」,這個聖人應用最多的地方應該是皇帝去某個地方,進去的時候下人大聲通報「聖人至!!!」而不是我們印象中的「皇上駕到」「萬歲爺駕到」等等的,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