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如履薄冰(第2/2 頁)
對等,都是保持國家統一,維繫社會安定的重中之重。
北方人心不穩,南方日子也不能好過。
朱元璋對於北方人的政治訴求瞭然於胸。為了實現南北平衡,只能借劉三吾平息眾怒。
曹操糧草供應不足,殺糧官王垕平軍憤,這種丟卒保車的手法一直是帝王慣用伎倆。
朱元璋流放劉三吾,是因為皇權只講政治,不講法治。”
劉徹冷哼一聲,“不然呢?”
為了保一群沒眼色的官員,失去北方的支援?
糊糊:“春榜榜眼尹昌隆的人生經歷非常豐富,用五個字總結就是——臣如履薄冰。
參與過洪武大逃殺和永樂大逃殺兩場熱門活動,均成功閃避。
洪武大逃殺裡,尹昌隆在複核試卷後,將北方士子列於榜上,逃過一劫。
轉年朱元璋駕崩,尹昌隆繼續給朱允炆打工。
朱允炆初即位,視朝頗晚。
尹昌隆上疏進諫:高皇帝雞鳴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臨百官,故能庶績鹹熙,天下乂安。陛下嗣守大業,宜追繩祖武,兢兢業業,憂勤萬幾。
今乃即於晏安,日上數刻,猶未臨朝。群臣宿衛,疲於伺候,曠職廢業,上下懈弛。播之天下,傳之四裔,非社稷福也。
建文帝被尹昌隆這麼一說,面紅耳赤,良久才說:你說得對,朕確實做得不夠好。
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性格粗暴,洪武一朝,很少有人敢當面向朱元璋提建議。
這種習慣也被延續下來,到了朱允炆登基,大臣們明知道朱允炆帝做得不好,也很少有人敢第一個站出來。尹昌隆敢公然批評朱允炆,可見膽子不小。
朱允炆雖然表面上性格敦厚,實際上並不喜歡尹昌隆。
兩個月後,明朝發生地震,尹昌隆以地震為由,再一次提建議,惹惱了朱允炆。
朱允炆一怒之下,把尹昌隆貶到福寧任知縣,一年後才調回京城。
等尹昌隆回到京城後,靖難之役早已打響。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方孝孺、齊泰等一批建文帝舊臣被誅殺。
朱棣登基後,為了徹底肅清建文餘黨,命人寫了一份奸臣名單,然後派人名單上的人及其家人一一問斬,很不幸,尹昌隆的名字也在這份名單上。
尹昌隆身為朝廷小官,被朱棣派人抓捕,連審問都沒有,全家都要被執行死刑。尹昌隆驚懼萬分,臨死前,尹昌隆想起了3年前的那份奏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