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4/5 頁)
1939年10月就分析道:
確實的和平妥協的陰雲不是今天才有的,在秋林會議時汪精衛叛黨賣國,山西的頑固分子就蠢蠢思動,就進攻進步的力量。他們企圖把秋林會議變成一個不流血的政變,企圖在這個會議上“和平”地取消決死隊、犧盟會,“收復”晉東北、晉東南、晉西、晉西北這些抗日根據地,所以秋林會議就變成一個新舊力量鬥爭的會議。
楊獻珍在1940年1月也撰文認為:
在中國這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度中,地主資產階級,在某種一定時期,可能表現某些有限的進步。山西的進步本來就是在限制中發展的,而到秋林會議時期,山西的進步已經達到了它的最高限度而開始下降了。在那時還是想用會議方式把整個山西拉上和平妥協道路。會議所討論的就是如何反團結、反進步、反*、反抗戰等問題,具體地動用了所謂“二的哲學”,有計劃地製造內部摩擦——製造新軍系統中的內部摩擦,製造行政系統中的內部摩擦,製造*系統中的內部摩擦。有識者早知山西將從此多事了!秋林會議在反動派的把持下,事實上變成了一個亡國滅種的會議。
三、扶舊抑新(8)
秋林會議之後,山西呈現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局面。
打擊進步勢力
閻錫山長期割據一方、擁兵自衛,處處以其“自存”和“自固”為出發點。全面抗戰爆發之後,在日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他能夠聯共、擁蔣,積極抗日,使第二戰區一度呈現出團結抗戰的局面,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為了“自存”和“自固”。但是,1938年2月臨汾失陷後,“閻錫山看共產黨的影響迅速擴大,廣大群眾發動起來了,新軍、犧盟會逐漸形成獨立力量,他不把這些看成是好事,而是認為超越了他所許可的範圍,他感到控制不了了。於是,他下決心要取消決死隊、犧盟會以及戰地總動員委員會和各進步群眾團體。他從當年2月的臨汾會議開始,一步步地走下坡路。” 即在不公開放棄“聯共抗日”的口號下,由暗中限制逐步發展為公開打擊各種進步勢力。
首先,暗中限制進步勢力。第一次古賢會議後,閻錫山借調整行政區劃之機,委任舊派陳興邦、尚因培為第八、九專署專員,有意識地縮小新派勢力的活動範圍與權力。1939年8月,他從宋劭文的第一專區分割出靈丘、廣靈、渾源、應縣、山陰、大同、陽高、天鎮等縣,組成第十專區,委舊派白志沂為專員兼保安司令。從楊集賢的第二專區割出新派基層勢力較強的河曲、保德、偏關、五寨、平魯、神池、左雲、右玉等8縣,組成第十一專區,由楊集賢任專員兼保安司令。另委郭挺一為第二專區專員兼保安司令。
不久,閻錫山又在行政專區之上特設4個“省政府行署”,派其親信將領為行署主任。第一行署轄晉東北區第一、十專區17個縣,駐五臺,由第13集團軍總司令王靖國兼主任(因王不願赴任,改為楊澄源);第二行署轄晉西北第二、四、八、十一專區30個縣,駐興縣,由第7集團軍總司令趙承綬兼主任;第三行署轄晉東南第三、五、七專區34個縣,駐陽城,由第8集團軍總司令孫楚兼主任;第四行署轄晉西南第六、九專區22個縣,駐吉縣桑峨,由第6集團軍總司令陳長捷兼主任。這4位行署主任可代行閻錫山的職權,目的在於加強對轄區的控制。在行署之下,閻錫山又根據全省人口、面積及位置的重要程度,劃分若干“作戰師管區”,每個師管區派若干團駐紮。在師管區內實行軍事統治一切,師長兼專員,團長兼縣長,將軍、政、民大權,全集中於閻的舊軍人手中。閻錫山認為這樣“不但有利於現在的抗戰,而且有利於將來的復興”。
秋林會議後,閻錫山還向決死隊、犧盟會控制的地區派遣“政治突擊隊”“敵區工作團”“精建會”等,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