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3/5 頁)
“呃……!”
不怪後世許多人對發生在初平二年秋的高邑之會如此感興趣,實在是因為這次的四方會面成就了一代聖君“天縱之謀”的美名,所以引得無數後來人苦苦研究和分析,甚至還為此寫出許多的文章,吵吵鬧鬧了很多年仍然不休。
首先,人們好奇的是為何劉和在對待高幹與關靖時會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
高幹雖然說了幾句不中聽的話,可劉和卻是連人家母親都問候過了,也算是連本帶利都收了回來。關靖當時落了劉和的面子,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趙雲甚至還出語喝止了劉和,可劉和卻以禮相待,表現得簡直比他父親劉虞還要溫良謙讓。
對於此事,劉和後來在給自己的子女上課時曾經專門解釋和分析過。他是這樣說的:“為父當初之所以要惡高幹而近關靖,卻是與佈局河北有關。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當時的河北形勢複雜緊迫,公孫瓚和袁紹皆為野心勃勃之輩,為父客居高邑,徒有虛名而手中無兵,是以只能與其虛與委蛇。”
“當時公孫瓚尚未公然與汝祖(劉虞)破裂,而他當時所圖則是冀州之地,為了不逼公孫瓚與袁紹結盟,是以為父只得驅虎吞狼,用大勢逼迫公孫瓚不好來攻韓馥,同時又給公孫瓚留出攻打袁紹的機會。”
“袁紹當時與汝祖隔著韓馥和公孫瓚兩股勢力,就算我開罪了高幹,卻也不用擔心袁紹帶兵來攻;而公孫瓚卻是與汝祖共治幽州,若是惡了關靖,則可能使得公孫瓚對汝祖大加提防,轉而與袁紹結成同盟。”
“兵法雖然有云‘遠交而近攻’,然凡事不可盡信書本和教條,必須從當時的實際出發。當此時,公孫瓚雖然為近而袁紹為遠,但卻不適用遠交近攻的策略,而適用於驅虎吞狼的計策。”
關於“高邑會談”,人們喜聞樂道的第二個話題則是劉和當時為何對會對還是小小屯長的趙雲如此禮遇有加,甚至後來做出了用整個安平國向公孫瓚交換趙雲這樣的驚人之舉。
當然了,很多年之後的事實證明趙子龍將軍的價值,遠遠超過了一個安平國。假若公孫瓚能夠未卜先知的話,只怕當時劉和用一個甚至是兩個冀州來跟他交換,他也不會答應!
安平國位於冀州境內,約佔冀州的十分之一,兩個冀州也就是二十個安平國
人們之所以如此熱衷這個話題,倒不是覺得劉和的做法是錯誤的,大家更加關心的是劉和與子龍將軍是否有些不得不說的故事,否則他在初見趙雲的情況下,怎麼會做出這種瘋狂的舉動?
史海鉤沉,眾說紛紜,還是來看看高邑會談的真實情況吧。
當劉和看完公孫瓚寫給韓馥的來信之後,做出了一個令關靖和韓馥都沒有想到的舉動。
他竟然站起身來,然後面無表情地將信拿到了高幹面前,說道:“今日既然是四方會談,豈可厚此而薄彼,還請高將軍看看公孫將軍的這封來信吧!”
劉和之所以親自站起來將信送到高幹面前,卻是用行動來堵住韓馥和關靖的嘴。
高幹雖然摸不清劉和此舉的用意,但是人家既然將信都遞到了自己的面前,此時若是不接著,那也太沒有膽氣了些。
待到高幹看完公孫瓚的書信之後,廳中忽然靜了下來,剩餘幾人雖然心如貓抓,很想知道公孫瓚在信裡對韓馥說了些什麼,可韓馥不說、劉和不說,高幹依然不說,他們也就不會張嘴明問,更不好伸手向高幹討信一觀。
韓馥可以將信給劉和看,因為劉和所代表的朝廷大勢和幽州劉虞擺明了是他的靠山;劉和可以將信拿給高幹看,因為這是劉和親自遞過去的,攔都攔不住;但高幹卻不敢如劉和一般,自作主張地將信拿給別人看。
一段令人如坐針氈的冷場之後,劉和伸手攏了攏頭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