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明末榆林 > 第42章 震疊銃

第42章 震疊銃(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漢末亂雲飛開局十選三,召喚十神將稱霸異世大唐:吾父趙王李元霸大明:開局我跟朱元璋談人丁稅皇宮樂府琴手與歌女大明:躺贏公主,皇后求我做駙馬穿越大明:啟用木匠皇帝系統武瞾之謎:一代女皇的成長之路帶著美女闖三國帶著AI去穿越穿越原異界尋仙奇門故事匯魂穿三國,成為最強前夫哥?漢末三國:大哥,看這大好河山抗戰之烽火燃血中醫大師扁鵲沈家大小事相父安心養老,和約阿斗去籤漢末浮沉書五胡明月

分鬃射法是用來在衝鋒或者立定過程中,攻擊前方敵人的。騎兵將身體靠近馬鬃右側,然後左手持弓,右手拉弦引射,因此叫分鬃射法。

對蹬射法一般是在包圍敵軍步兵的過程中,對其進行裹陣環繞時的攻擊方式。

騎兵將身體靠近馬匹左側,由於左手持弓,右手拉弦,因此側面投射時,一般人只能面對左邊瞄準,能左右開弓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都是右撇子。

弓身垂下對著左側步兵,然後右手拿箭瞄準發射。演練時好像在瞄準馬鐙,所以稱為對蹬射法。

韃子的兩名神箭手,在兩百米左右的距離,理論上從加速到衝刺,不到十五秒就能跑到。

騎射的實際距離有多遠?1644年倭國商人,在北京觀看滿清八旗的軍事表演,當時的騎射距離是20~40米。

1885年一個法國人在南京觀看清朝武舉省級考試,並出版了一本書,介紹當時的騎射手,如果正面直射靶心,騎射距離也就2-4米。

“砰”,小衙內的另一把新槍響了,六十米外正準備抬弓射箭的一個韃子人仰馬翻。跑在他後面的韃子,跟前方同伴,相差約三個馬身,沒有受到影響,此時也想起身抬弓瞄準。

這把新槍,是根據明朝鳥銃專家趙士楨老爺子,在《神器譜》裡記載的,上下排列的雙管火銃“震疊銃”,平行並排的雙管火銃“奇勝銃”,再結合現代國產民用霰彈槍改良而成。

趙老爺子的原版“震疊銃”,設計有特製的瞄準裝置,能使上下銃管同時瞄準一個點。有大明現成的技術基礎,小衙內要做的就是修正科技樹,讓它往正確的方向發展。

震疊銃的參考改良物件是,20世紀八十年代國產12號,全長1.2米,口徑19.7毫米的狩獵霰彈槍。

該槍最遠有效射程60米時,彈丸散佈約兩三平方米。打兔子一般裝30粒六毫米鉛彈;打狼或者鹿等較大動物時,使用9粒9毫米鉛彈,民間獵人俗稱“大九粒”。

不同於單發獨子的老式鳥銃,霰彈槍才是對付“長弓巨矢,近人而發”的倭寇、“五步之內,專射面肋”的滿蒙騎兵部隊的最佳單兵武器。

考慮到霰彈槍槍管越短,有效射程越近,霰彈散佈越大的特點。小衙內手裡這把新步戰震疊銃,沿用雙管結構,只是反向操作,加長到1.4米。

目的就是儘可能提高射程,爭取在相距六七十米時,也就是敵人騎兵,即將衝刺到最高速時,霰彈才如天女散花般散佈。

這樣既能提高命中機率,又能最大化阻遏戰馬的速度。騎兵之所以厲害,是因為藉助戰馬的動能和勢能。沒有戰馬速度的加持,騎兵本人並不見得,比訓練有素的步兵更優秀。

雙管霰彈槍面對靈活機動的近距離對手,至少提高五成命中率,即使打空或者輕傷敵人,改良版的雙管震疊銃,還可以充當臨時武器,直接貼身肉搏。

就在下面第三個韃子,準備起身松弦放箭的瞬間,第二個槍管裡的,九粒霰彈迎面撲來,把他和胯下戰馬打出四道小血花,其他彈丸可能打空了。

韃子高射而來的輕弓軟箭,被二鳳拼命圓周運動,帶動長柄鐵連枷前端,如同飛機螺旋槳快速旋轉的短木棍,打掉墜下堡底。

為了加大攔截箭矢的機率,她又在長柄鐵連枷的鐵鏈處,繫上兩根一尺多長的麻繩。它們與短木棍同時做圓周運動,防禦箭矢的係數大為提高。

這個韃子和戰馬身負重傷,已經無力射箭,還在咬牙堅持準備減速,掉頭返回大部隊。

小衙內接過大鳳遞來的另一把新震疊銃,快速補射,九粒霰彈再次呼嘯而至,終於把這傢伙連人帶馬打翻在地。

他馬上轉身,射擊第二個被擊倒的韃子。這個小強級別的

目錄
快穿:誰都擋不住我給男配續命被雷劈到女尊世界後精靈:從蚊香蝌蚪開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