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2/2 頁)
之,這一期間,藩鎮有所復活並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不過程度還是不如第一階段厲害。
擾攘紛爭
唐僖宗乾符二年至唐亡(875~907年),是藩鎮相互兼併的時期,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五代,歷史要等到宋太祖趙匡胤出來才能疾風掃沉霾,開晴空萬裡。乾符二年,王仙芝、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起義爆發,唐廷連忙徵集各鎮士兵圍剿,並委任都統、副都統為統帥,實際上和以前的若干次剿叛一樣,指揮並不統一,許多節鎮都想利用時機擴充自己的實力,誰也不願意在為唐王朝平叛的過程中使自己的力量受到削弱。也許在諸鎮的心裡,這已經是一個波譎雲詭、有機可乘的時代,群雄逐鹿、問鼎王室是遲早的事,當下之急在於積蓄力量、伺機而動,有誰還會傻呵呵的為唐王朝真心實意地賣力。所以叛軍的勢力日見燎原。
中國卷 第二編 人世裡的無可奈何(9)
廣明元年十二月(公元881年1月),黃巢軍隊攻入長安,唐朝王室又一次播遷流離,中央政權實際已經瓦解,這時在全國逐漸出現了許多割據勢力,有的原是唐朝的節度使(如高駢);有的則是自己形成一個武裝集團之後,唐朝已無力管理,就順勢授予節度使(如楊行密、董昌、錢鏐)。這樣,割據的藩鎮空前增多。農民起義軍失敗後,這些藩鎮立即轉入互相兼併的戰爭中,數十年不斷,你方唱罷我登場,幾乎遍及全國。
地方大小軍鎮,叛亂不斷,下級軍官發動變亂驅逐主帥的事件層出不窮,兼併過程中湧現出幾個割據一方的大藩鎮,如朱溫、李克用、錢鏐、王建等,挾天子以令諸侯,或者是搶天子以令諸侯,直到乾脆弒帝自立,這也是亂世常有之態。王權不立,諸侯坐大,稱王稱帝,也並不怎麼稀奇。曹操不是曾經直截了當地說過:&ldo;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ldo;(《讓縣自明本志令》)。晚唐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五代的分立,多國長存,天下大事,又回到合久必分之際。天祐四年(907年),名義上的皇帝唐哀帝李祝也在讓位後被朱溫殺掉了,年僅17,唐王朝正式滅亡。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