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部分(第3/5 頁)
沒有責備他,反而認為他這麼處理好。把惡人一個人當了,否則的話他們還真不好如何處理這些起義官兵。
特別是郭拙誠提出的所有軍級以及軍級以上將領都視同為軍級將領。這就為今後接納其他勢力的高官掃清了障礙,為將來接收其他高官鋪平了道路。
到時候如果覺得某一起義過來的人功勞真的很大,意義非常重大,將他平級安排或者少降一級安排,那都是恩澤,都是他們上級額外開恩,做出來的都是人情。
在處理傅作義起義部隊的時候,郭拙誠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可沒有休息,他們順著起義官兵讓出的地盤和道路朝東南方向猛插,於1936年10月25日兵臨合肥城下,而南京政府方面依然沒有平靜下來,他們的慌亂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波及到更寬更廣的地域。
就在郭拙誠的第三軍兵臨合肥城下的時候,林總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也遲後兩天兵臨武漢。林總如本來歷史上一樣,其擴兵的能力無人能敵,在消滅了湖南的湘軍後,他的部隊早就超過了三萬,到達了讓人膛目結舌的十萬大軍的地步。
加上陳毅、粟裕的數萬大軍,一共十三萬精銳部隊將武漢三鎮圍得風雨不透,無數黑洞洞的炮口瞄準了敵人的陣地。
林總用明碼通電武漢的守軍,這篇電文很短,算是世界上最短勸降電文之一了:“降?趁早!”
連標點到文字,一共五個字。本來陳毅說寫兩字就行“趁早”,但林總認為如果只寫這兩個字很容易讓守軍感到迷惑,會花時間去思考什麼趁早,是逃跑趁早?是開戰趁早?還是自殺趁早?
讓對方如此糾結廢腦子實在不是君子之道,於是電文上的文字就長了三分之一。
實際上武漢三鎮的守軍並不多,雖然這個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市。其原因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閻錫山也好,張學良也罷,他們都被紅軍凌厲的攻勢嚇怕了,他們現在最關心的是南京這個首都城市,如果將兵力分散在外圍,等到外圍失敗後,南京也就成了一個空殼殼,紅軍隨時可以攻進來將他們抓走。
南京是他們權力的象徵,只要守住南京,他們的權力就具有正當性,就能擁有大義上的名分,如果南京丟失,就是再有實力也不過是地方政府,不過是地方軍閥,根本沒有權力指揮全國,沒有能力向全國各地收稅收錢。
無論是朝代,大義都是很重要的,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就是這個意思。
既然如此,閻錫山、張學良自然要死守南京,確保南京的穩固了。
因此等到林總下令炮兵萬炮齊轟的時候,武漢三鎮的守軍就開始土崩瓦解了,開始有部隊爭先恐後地投降,不少東北軍、西北軍乾脆當起了帶路黨,主動要求充當先鋒部隊進攻武漢內層陣地。
林總、陳毅、粟裕領導的部隊不得不提前原計劃向前移動陣地,不斷將炮兵陣地向前、向前移動。
雖然林總不喜歡喜形於色,但他的動作還是不可避免地暴露了他的內心,以前很多行動都是深思熟慮後再做決定,現在卻隨意多了,對部下的意見也實時採納,現在常常聽到的就是:“好!好!再上去一點!再靠近一點!俘虜?投降的官兵?你們處理就是,有用的你們就編入你們的部隊,沒有用的就遣散吧,他們願意去哪裡就去哪裡,不管他們。”
對於有人擔心那些遣散的俘虜再次加入東北軍、西北軍或者晉軍,林總大度的揮揮手,說道:“好,更好,他們已經沒有膽氣跟我們鬥了,加入他們的老部隊也就是讓我們多了幾個民夫,多了幾個幫我們運送武器彈藥的人而已。或許他們還是我們的宣傳隊呢,在他們那裡多說幾次我們厲害,他們的軍心就更加不穩了,這難道不是好事?”
在林總的眼裡,閻錫山也好,張學良也好,都已經是案板上的魚肉,隨時可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