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4/4 頁)
立起來,市場經濟沒有一整套有效的、系統的規則體系。於是,在這樣一種競爭激烈卻又相對無序狀態當中誰能夠獲益或取勝,常常取決於其自身資源(包括資本資源、權力資源、知識資源等)擁有量的強弱。在這樣一個時期,人們在佔有自由流動資源以及左右一部分國有資源變為有利於自己的自由流動資源的過程中,擺脫不了社會各個群體按照實際實力及潛規則進行佔有或控制的局面。於是,在這樣的情形下,誰佔據了有利的位勢,誰就往往能夠在新的資源再分配過程當中佔據優先的位置。這時,缺乏資源優勢和基本權利保障的社會主要群體幾乎沒有任何優勢,因而往往會面臨著機會不平等的局面,處在十分不利的、弱勢化的境地,其基本利益往往會受到嚴重的損害。以人數最多的農民階層為例,在現實社會中,中國農民自致性的獲益及發展空間往往有著特定的“邊界”,即:經常地被限定在同其他社會群體一時形不成“爭利”的某些部位,或是其他社會群體不屑從事的某些行當,或是其他社會群體尚未察覺到是能夠“贏利”的某些事情。“在80年代的經濟發展中,雖然不能排除價格的因素,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驚人提高則是主要推動力。……其後,農業完成了其暫時的火車頭的作用,回到了常規增長的軌道。”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農民之所以獲益很大,其主要原因就在於當時農民人身同以往相比獲得了很大的自由,同時這種自由又同當時資源的具體狀況有關,即:當時是很多資源處在“無人認領”的情形,因而可以進行基於自由的創造。但是,應當看到,農民賴以發展的行當、地域主要是在農業、鄉鎮企業和農村區域,而且當時其他社會群體的利益意識、市場意識相對來說尚未形成。農民一旦越過此邊界,由於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基本權利的保護,所以,一旦形成與其他社會群體某種“爭利”的態勢,那麼,來自強勢一方的種種歧視、限制及“打壓”便往往會相繼而來。
中國社會主要群體弱勢化趨向(5)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樣是在“自由相對有餘而平等相對不足”的時代條件下,一部分人的自由往往會損害另一部分人的自由,使自由出現變異的情形:一些處在強勢位置的社會群體中的一些成員有時會憑藉著資源的優勢和無序的“競爭”,使自己原本是“基於自由創造”的行為演化成一種“基於自由的為所欲為的擴張”的有害行為,使市場經濟喪失起碼的平等性,甚至會造成少數人的資源得到極大的、超常規的擴張的情形,從而形成某種“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畸形社會分層結構。
(二)中國漸進改革中的失誤所引致的問題
中國的改革採取了漸進式的改革模式。同激進式改革相比,漸進式改革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戰略選擇。這是因為,中國無法支付過多的試錯成本,甚至缺乏必要的試錯能力;艱難的社會雙重轉型,使中國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和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並造成了更為廣泛、複雜和突出的種種社會問題;加之中國是一個超級大規模的社會機體,其環節和變數因素更多,而且是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故障,都極有可能對其他多個環節產生聯動或聯滯的廣泛社會影響,所以,漸進式的改革對於中國社會來說具有起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況且,中國在現代化建設以及市場經濟運作等方面經驗的匱乏,決定了中國的改革尤其是初期的改革必須“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