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第2/2 頁)
二中啊?哪裡是什麼九峰書院。
老頭有些不耐煩了,再次用眼鏡腿指了指,&ldo;喲喂文廟麼就是九峰書院了撒。&rdo;
&ldo;啊!&rdo;這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他恍然大悟,連聲向老人道謝,拖著jane跑回山頂,朝另外一條路跑去。那條路通向文廟的後門。
樂山文廟曾經被改做過學校,而且不止一次。樂山二中和抗戰時期內遷的武漢大學都曾將那裡作為校園,更早的辦學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明清兩代,而清朝的時候,它正是九峰書院的所在地!輪迴其實是知道這段歷史的,難怪覺得這名字耳熟,自己自詡樂山通,居然腦筋短路沒想到,真是丟人,好在jane並沒有取笑他。
它最初建於唐朝武德年間(618~626年),當時的地點是在樂山城南與大佛相對的育賢壩上。由於水患和其他原因,經宋、元、明三次搬遷,直到天順八年(1464年)才定址於今天的老霄頂下。現存文廟為康熙時張能麟重建,尚存泮池、欞星門、聖域、更衣房、執事房、名宦祠、鄉賢祠等15座建築,形成了宏大巍峨的古建築群。
整個建築群位於老霄頂東麓,佔地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它依山取勢,五級佈局,逐級抬高的設計風格十分獨特。因為國內其它地方的文廟大都建在平壩地段。
一千多年來,老霄頂文廟地段形成了嘉州城的文化中心。唐宋以來,文化名人在此活動也很多,這裡是樂山古城最具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城中城外,沒有哪個地方能夠相比。文廟的價值集中體現在大成殿的規模宏大,木料珍奇,柱材優良,為四川所罕見。大成殿面闊5間25米,進深3間19米,高18米。歇山式屋頂,鰲角飛翹,莊嚴古雅。內外28根柱子,直徑均在90厘米以上,最大的金柱直徑達1米,材料均是珍貴的金絲楠木。駝峰、斗拱裝飾華麗,柱礎用雅石做成,透雕精細的雲龍紋等,多彩多姿。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