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2/2 頁)
地利割地麼?但在當時的形勢下,像這種見解,也只是私下裡談談而已,谷干城並不敢拂逆輿論公開發表。&ldo;愛國熱情&rdo;勢不可擋的威力,第一次在日本顯露無遺。即使谷干城的主張值得採取,可在當時的情勢下,誰敢跟國民高漲的&ldo;愛國熱情&rdo;過不去呢?
在多數日本人的眼裡,大清帝國就如日本砧板上的一隻肥羊,想怎樣宰割就怎樣宰割。他們渴望滿足自己的貪慾時,鄙視其他國家在遠東問題上的訴求,而賦予自己的貪慾以天經地義的神聖色彩。不過這一次,在當時那種眾聲囂囂的氛圍裡,明治當局好歹還能自我剋制,在日中兩國之間的單挑獨鬥可能演變成一場列國群毆之前收場。
按照1895年4月簽訂的《馬關條約》,中國要把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對此,俄、德、法三國表示異議。半路上殺出了程咬金,並且這個程咬金一點也不客氣。德國公使古奇米特非常直白地警告日本:&ldo;如以三國為敵,決無取勝的希望,故以接受勸告為上策。&rdo;
到口的肥肉,要乖乖地吐出來嗎?
可是要斷然拒絕三國的勸告,首先就得有賭國運與三國交戰的決心。日本賭得起嗎?
當時,俄國五萬陸軍在海參崴待命,停泊在中日兩國海面的俄國軍艦29艘,共計73萬噸。俄國代理海軍大臣奇哈切夫聲稱:&ldo;俄國的東方艦隊是強大的,士氣是高昂的。無須進行大規模作戰,便可切斷日本的海上聯絡。&rdo;這不是虛張聲勢。日本軍艦噸位在1893年只有6萬多噸。一旦喪失了制海權,遠在大陸的軍隊,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生存受到威脅的境地。
對局勢的嚴重性,伊藤博文心如明鏡。當時,日本差不多把軍隊都開到金州半島地區去了,原本也沒有準備要和第三國進行一場決戰。這時即便把陸軍調回日本應付三國幹預,也需要時間。況且艦隊不是遠在澎湖,就是在金州半島附近,並且已經跟中國打了一年仗,耗費不菲,還能扛得住三國的打擊嗎?弄不好,偷雞不成反蝕把米,不但從中國那裡到手的肥肉不得不扔掉,而且自己還會挨宰。那怎麼辦呢?伊藤博文在4月24日御前會議上出的點子是&ldo;不戰&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