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第1/3 頁)
2001年臺北捷運可說慘遭&ldo;滅頂&rdo;,原來這一年9月的納莉颱風帶來大水,幾乎所有的抽水站都告陣亡,一半以上的臺北市成為水鄉澤國。一向住在臺北的居民真是非常不能接受這種事實‐‐平常只有在電視上看到,一般是在南部鄉下才會發生的事情,居然發生於繁華的首善之區臺北。
整個臺北幾乎都被淹了,在地下的捷運怎麼逃得了?洪水從駐車場處湧入,圍堵失效,結果短短的時間就灌滿了好幾條線路。說&ldo;滿&rdo;並不誇張,我從電視新聞上看到,自地上的捷運入口處以下,全部都是水,連同下面的什麼地下街當然全都掛了,還要出動海軍的潛水人員潛下去幫忙抽水,讓我忍不住想到電影《水世界》裡主角潛到深海里發現城市的畫面。
當然啦,那次事件損失慘重,我還記得報紙標題很聳動地寫&ldo;臺北繁華如夢逝水流&rdo;之類的。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個捷運電車司機,說到當天他們要把電車開到高處時,很生動地描述他一直在加速逃離,因為洪水就跟在後面衝過來了。聽他的描述,光憑想像,就覺得只有災難片裡才會出現這樣刺激的畫面。
所以,這件事後,相關部門就開始大力檢討捷運的防洪功能了。因為這件事讓大家記憶太深刻了,現在在捷運臺北車站裡,還可以看到一個&ldo;臺北車站淹水紀念銘板&rdo;,類似什麼碑文一樣。只不過在這立個碑,好像跟環境不搭調,於是弄個金屬的牌子貼在柱上,柱上還畫了一個高度,告訴大家曾經淹到了這麼高,真是有點兒黑色幽默啊!
結果,已經習慣捷運出行的臺北人,那陣子真的是如喪考妣,彷彿又回到交通黑暗期。尤其是臺北車站前,本來大家都會從地下街穿過,突然都走在地上了,交通燈變綠的時候,從高處看下去,就如同一群黑壓壓的螞蟻衝出去,還要出動警察分批放人。還好,捷運居然以驚人的效率,三個月之後就恢復了正常營運。更驚人的是,那些車站內硬體居然完好如新,都被努力地清理過了。
捷運真的是臺北很有特色的風景線。走過很多城市之後,發現臺北捷運規劃得真是不錯,不僅在外觀上不同站有不同站的特色,在細節或動線上也常常可以見到一些貼心的設計。使用者的素質也不得不在這裡稱讚一下了,大家都很愛惜這個公共建設,也建立了一些使用默契。比如說,就算出站再擁擠,大家也會很自動地站在手扶梯的右側,左側留給趕時間的人透過。並且,在捷運站或車廂裡,大部分的人都很習慣小聲講話,所以不會太嘈雜。最重要的,冷氣夠涼快,空氣夠清靜。老實說,在臺北坐捷運是種享受。
2001&ldo;棒球世界盃&rdo;在臺灣
棒球是臺灣人成長記憶中的重要一環。在臺灣這個社會,不管你是什麼信仰、政治傾向或意識形態,哪怕平常總是對立著的,但一講到棒球,又總能把大家的心緊緊凝聚在一起。在臺灣,也只有棒球有這種魅力。
所以在臺灣,從老到少,幾乎大家都有看棒球比賽的經驗,尤其職棒成立後盛行的那幾年,幾乎沒有人不關心這些事。就算不關心,你也會聽到周遭的親朋好友和同學在討論這些事,如果不能插上幾句,就好像有種被孤立的感覺。
在職棒創始之初,有味全、統一、兄弟、三商四隊,而後來又有中國時報、俊國、興農、和信等公司集團加入職棒球團的經營。職棒也帶動了棒球運動的興盛。那幾年,棒球、壘球運動特別流行,每當假日,總可以看到許多民間團體組隊在一些寬闊的場地上進行友誼賽。
但是,就在臺灣職棒最流行的時候,居然爆發了簽賭案、放水打假球等事件,嚴重打擊了球迷的信心。所以,從1997年開始,球迷突然減少了很多,整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