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商業首飛(第1/3 頁)
至於為什麼沒有達到系統說明的75的轉化效率,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就是玻璃面板不達標,系統所要求的太陽能面板玻璃至少需要95的透光率。
這要求已經超過了普通望遠鏡的鏡片水準。
目前,這種型別的玻璃國內很難大規模生產。
透光率如果不高的話,光線就容易發生折射,損失了一部分光輻射能量。
這對太陽能面板的轉化效率影響特別大。
另外,就是矽晶體的純度,半導體的材質,都未能達到系統介紹的要求。
畢竟,這是一個世紀後的高新技術,以如今的科學技術,能夠做到50~60的能量轉化率,已經是難能可貴。
就算是20多年後,太陽能的轉化效率也頂多控制在28,這還是在最理想的條件下達成的。
不管怎麼說,這已經實現了姜大鄴最基本目標。
就算是自建太陽能發電廠,商業化運營,也可以賺個盆滿缽滿。
要知道,大多數國家對新能源都有各種各樣的補貼措施。
尤其是歐洲發達國家,對新能源的發展格外重視,他們對自己國家的科學技術很自信,給出的補貼政策也讓人垂涎不已。
當下時期內,各國光伏產業還處於萌芽狀態,它們的發展均離不開政府的補貼政策。
德國的補貼政策成就了q-cell,日本的補貼政策成就了棠浦,江蘇無錫的政府支援成就了無錫尚德。
2000年後的華夏光伏產業在無錫尚德的帶領下,開始慢慢崛起。
2005年12月14日,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開盤價即衝到2035美元。
在2006年初,這家公司的總市值比起創業之初時整整翻了5000倍。
以此計算,這家公司的總市值平均每年增長1000倍。
何等的恐怖!
這種令人眩暈的財富效應,瞬間引爆了國內對光伏產業的極大熱情。
短短數年內,全國先後建立了幾十個光伏產業園,不少老牌企業和上市公司亦紛紛轉型,包括浪莎集團、波司登等都先後宣佈進軍光伏行業。
如果說,追逐財富是光伏產業狂飆的原動力,那麼,歐洲光伏市場的巨大需求和補貼政策,則為這場瘋狂的追逐安裝了加速器。
到了2011年後,華夏一國的產能就覆蓋甚至遠超全球市場的需求。
供需失衡的必然結果就是產品降價、利潤降低、企業倒閉。
2010年後的幾年裡,光伏產業界倒閉的知名企業不計其數。
像這樣的企業歐美居多,國內也不少,其中不少都是該領域的龍頭企業。
一個新興的產業,一個朝陽產業,就在這麼短短十年時間被搞得一塌糊塗,慘不忍睹。
現在是1996年,全世界的光伏產業還沒有完全興起,研發的主力也還集中在歐洲。
姜大鄴現在並不打算註冊這項技術專利。
他想偷偷摸摸的把這項技術隱藏起來,不讓人知曉。
先把需要進口的產品技術研發出來,然後把國內的9家公司全部吞併,逐漸改進生產工藝,爬坡產能。
不是他不想給國內同行們機會,實在是他們扶不起來啊!
就算是扶起來了,未來也會面臨僧多粥少的局面,慘烈的價格競爭只會讓國外的電力運營商痛快。
等歐洲在這一兩年後,頒佈了新能源補貼政策,全力進軍歐洲以及全世界的新能源市場。
他有信心,用這未來的生物太陽能技術碾壓一切對手。
姜大鄴承諾把這個太陽能發電廠專案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