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頁(第1/2 頁)
避開條約的限制規定,美日英法的海軍部門幾乎在同一時間開始建造各種大型貨輪,但是明眼人看一眼圖紙就會知道。這些造型古怪的滾裝貨輪在戰時稍加改造,就是一艘標準的航空母艦。
世界海軍的發展歷史因遼東灣海戰而改變,這是肖林沒有料到的。
但是有些歷史事件卻具有頑強的慣性,日軍在1932年1月28日還是如期挑起了淞滬抗戰。
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日本在東北碰了個頭破血流,本該休養生息隱忍尋找機會。日本軍方少壯派卻信奉&ldo;巧克力的滋味,只有嘗一嘗才知道&rdo;的真理,在上海又一次大打出手,逼得南京政府一度遷都洛陽,最後在美英列強的調停下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
歷數日本發起的侵略戰爭。背後總能找到權力鬥爭的影子,這其中既有軍方和民選政府的鬥爭,也有陸軍和海軍之間的鬥爭,還有陸軍內部統治派和皇道派的鬥爭。
在1889年頒布的日本憲法中第11、12條明確規定,天皇統帥日本國陸海軍。並決定陸海軍的編制和常備兵額。
這種制度確立了日本軍方擁有獨立的統帥權,使得日軍參謀總局成為和內閣平行的天皇直屬機構,負責軍中的所有事物。同時由民選政府控制軍費預算,以制衡軍方。
但是軍方還有要挾政府的法寶‐‐現役武官制,既陸相和海相必須由現役軍人擔任,一旦政府和軍方發生重大矛盾。海相陸相集體辭職,內閣就只好倒臺。
自明治維新到二十世紀20年代初期,日本軍方高層都被藩閥把持,內部實行嚴格的按資排輩,以至於一些平庸之輩進入上層,隨著陸軍大學畢業的少壯派軍官漸漸成熟,中級參謀軍官成為主要的決策力量,日軍課一級單位共同商定的事情,上面是不能輕易反對的,這也是&ldo;下克上&rdo;最初的由來。
最極端的例子就是&ldo;九一八事變&rdo;,宇恆一成等高階軍官都是幕後導演,前臺主角卻是板垣徵四郎、石原莞爾、土肥原賢二等佐級軍官,一小撮人將整個國家拖入戰爭深淵,這種事情在日軍二戰歷史上屢見不鮮。
(在真實的歷史上,有一件小事可以證明&ldo;九一八事變&rdo;並非準備周全之舉。打仗就得有錢,為了籌集發動&ldo;九一八事變&rdo;的軍費,板垣徵四郎等人向實業家藤田勇借款10萬日元充當經費,並允諾事成之後十倍償還,後來藤田勇來要錢,板垣找到本莊繁申請100萬日元,本莊繁勃然大怒:&ldo;事變是中隊破壞鐵路引起的,為什麼還要向那些追逐利潤之徒借債呢?&rdo;。板垣只好請出已經下臺的河本大作,向本莊繁吐露了真相,最後由陸相荒木貞夫出面,動用陸軍機密費還上了這筆虧空。
日軍上下明知板垣徵四郎等人在違反軍令,卻在狹隘的愛國主義的影響下,對他們報以同情和支援的態度,將天皇和政府蒙在鼓裡,板垣後來作為有功之臣受到重用,在軍中擔任要職,最後作為戰犯被遠東軍事法庭絞死。)
不能忽略的是,裕仁天皇知道真相後,對事變採取了縱容和支援的態度,並利用此事在軍中玩弄權術,趁機打壓藩閥勢力,扶植陸大少壯派上臺。
與尚武的天皇不同,民選政府還保持著最後一絲理智,因為挑起淞滬抗戰,直接侵犯了美英在中國的利益根本,以至於日本在國際上陷入被動。新任首相犬養毅出於日本的國家利益,要求日軍退出東北,以東北形式上的主權換取實際利益,以及外交上的主動。
犬養毅此舉觸怒了日本軍方少壯派。5月15日,十幾名陸海軍青年軍官闖入首相官邸,一槍幹掉了這個賣國的&ldo;日奸&rdo;。
犬養毅死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