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地道四川方言,有一種“用力”叫攢勁,又叫使勁、鼓勁(第1/1 頁)
不少普通話詞彙,方言中多有其他的表達。
比如普通話的“用力”,用地道四川方言表達,多用“攢勁”。另外常見還有諸如“鼓勁”、“使勁”等說法。
四川方言中謂力氣,大多都說“勁”。如“力氣大”為謂“勁大”,腕力強謂“手勁大”,掰手腕謂“掰手勁”等。
下文說說使勁、鼓勁、攢勁這幾個詞彙,重點說說攢勁。
一、使勁
“使勁”,這是一個漢語通用詞彙,字面意思就能看出來,即“用力”。因與水滸傳人物史進發音相同,我記得小時候大家叫“用力”的時候還愛說“你學九紋龍嘛”,就是叫你“史進(使勁;即用力)嘛”。
二、鼓勁
“鼓勁”,在普通話中謂使人情緒振作起來,大體相當於“加油”,有時也並列構詞為“加油鼓勁”,如“大家都為他加油鼓勁!”
四川方言中,“鼓勁”也有“用力”的意思,即字面意思“鼓足氣力”。
比如幾個人搬運重物,一個喊號子的口中叫到:“鼓勁啊……起……”
再比如生產隊隊長對大家說:“大家鼓勁做,爭取今天把秧子栽完!”
“鼓勁”在四川方言也引申為“努力”。
比如家長對上學的娃娃說:“你讀書要鼓勁哦!”或“你鼓勁讀書哦!二天考個好大學。”
三、攢勁
“攢勁”,從字面意思分析,是另外一種角度的“用力”,即攢足力氣再集中發力。實際使用中等同於“使勁;鼓勁”。
攢也作趲、纘、展,文獻中多有使用。
《儒林外史》 四十九:“他若是趲一個勁,那怕幾千斤的石塊,打落在他頭上身上,他會絲毫不覺得。”
清·劉省三《躋春臺·賣泥丸》: “緊工 月分喊另請,松工退我不得行。說話愛展嘴巴勁,談閨道閫不歇聲。”
又《躋春臺》卷二《平分銀》: “緊工月大齊家多把勁展,莫只徒喊主人去請天天。”
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 (454條): “昭人謂勉力為之為纘勁。勁者力也。纘字俗用謂集也。 言集力為之,恐未允。按《方言》一: ‘釗:薄,勉也。秦晉曰 釗……自關而東, 周鄭之間曰勔、釗,齊魯曰勖、茲。’ 釗, 當即昭讀之纘轉語。’”
那麼,攢、趲、展等字,或都是“釗”字音轉?
清·高靜亭《正音撮要》卷二《身體》: “攢勁,弩起力。”注: “攢,音趲。”
《兒女英雄傳》六: “他單臂一攢勁,用刀挑開了那棍。”
涼州賢孝 《郭巨埋兒》: 早晨生到晌午整,炕面子上偎下了個大窟窿。脖子梗, 眼睛瞪,腰子一?攢了點勁,“不噔”地生下了個小孩童。
涼州方言亦謂優秀、得力為攢勁。涼州賢孝《鞭杆記》:三十個馬隊都是攢勁小夥子。《獵原》: “攢勁些的,兩個就夠了。”《獨弦操》:“像梁鄉長這樣攢勁的人,男人見了要是不動心,肯定有病。”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