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遺存在四川方言中的古漢語,也是個快消失的方言詞彙:噇(第1/1 頁)
很多古漢語詞彙遺存在方言中。
因為過去識字的人不多,不少生僻字,大多普通人只知如何說,卻不知如何寫。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對話交流,讓這些古漢語詞彙傳承至今。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教育的普及,識字率大大提高了。但是由於語文教材都是以普通話為標準來進行編輯,很多遺存在方言中的古漢語詞彙,是沒有機會在課堂上學習到的。因為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作品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
因此,一些遺存在方言中的古漢語詞彙,在普通話中大多有了現代白話文的表達方式,所以這些詞彙也在不斷消失中。
今天在一部西北地區方言書籍上看到了“噇”字,仔細看了內容,才明白它是我小時候,奶奶經常說起的一個詞。只不過,那時候識字人本就不多,所以沒人會刨根問底去了解這個字是如何寫的。
同時,“噇”字筆者在90年代之後幾乎就沒聽過了,只能確認廣漢方言曾經使用它,至於四川還有其他哪些地區也曾使用過或現今依舊在用,筆者不知。
“噇”在廣漢方言中的音義。
噇,廣漢方言音tong,同“桶”音。詞義為吃喝,貶義詞,多指沒有吃相,狼吞虎嚥;或無節制的吃喝。又作“?”。
生活場景例項:
1、作為一個70後,小時候物資還是很貧乏的。偶爾在能吃飽吃好的時候,那吃相難免不好看,奶奶就罵:“吃沒得個吃相,就跟豬一樣,你在過噇(音桶)啊!”
2、吃東西要慢嚼細嚥,狼吞虎嚥的噇,別個會笑話你莫得教養!
3、“這回買的兩根豬兒可以。肯吃得很,一桶豬食它幾下就噇(音桶)完了。又不打圈,吃了就睡!” 過去家家戶戶養豬,買到能吃能睡又不打圈的豬崽子,主人家就非常高興。
“噇”在普通話音的音義,和古代字書中的記載
噇,漢語三級字,音chuáng,1 吃:“噇卻!作個飽死鬼去。”2 古代特指大吃大喝:噇了許多魚肉。將酒噇得爛醉。《百度教育漢語》噇:1〈方〉沒有節制地大吃大喝。
《康熙字典》:噇
《廣韻》宅江切《集韻》傳江切,音幢。《玉篇》吃貌。《集韻》本作?,食無廉也。
查相關資料,至今西北官話、晉語、閩語等也有使用“噇”字。
涼州方言中,“噇”也有使用,發音“桶”和廣漢方言一致。但在涼州方言中,“噇”只用於噇剩飯。噇剩飯即吃剩飯,也是含貶義。涼州歇後語: 老丫頭不噇剩飯——是奴的活。
因筆者非專業出生,“噇”字在廣漢方言和涼州方言如何演化為“桶”音,筆者解釋不出。難道是“四川人生的憨,認字認半邊”?哈哈。
“噇”字在古代文獻資料中的使用摘錄
唐·寒山《詩》七四: “背後噇魚肉,人前唸佛陀。”
元·蕭德祥《殺狗勸夫》二:“我便噇了你這一鍾酒, 當下沾些醉。”
《西遊記》五十四: “(八戒)也不管甚麼玉屑米飯、蒸餅……山藥、黃精,一骨辣噇了個罄盡。”
《金瓶梅詞話》五十七:“你看這些蠢頭村腦的禿驢,止會吃酒噇飯。”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