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逐漸消失的民間土語:拃與?(第1/2 頁)
在過去,社會生產力相對較為低下,科學技術也尚未發展到如今這般先進的水平。那個時候,民間所擁有的標準量具可謂是鳳毛麟角、極為稀少。因此,當人們需要對物體的長度進行度量時,往往沒有精準的工具可以藉助,只能依靠自身的手腳來進行估摸式的測量。
比如,一個人想要知道一段繩子或者布料的長度,他可能會先用自己的手掌去大致比劃一下,然後根據經驗估計出大概有多少個手掌長;又或者,要測量一間房屋的寬度,就會用腳步從這頭走到那頭,數一數走了幾步,再結合平時走路步子大小的感覺來推測房間的寬窄程度。這種以手腳作為臨時量具的方法雖然不夠精確,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卻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幫助人們解決了許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距離長,則用腳進行儘量標準的步行,看有多少“步”。李白《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成語:五十步笑百步,
較短的長度,則把雙手平張開估摸測量,稱為“?”。
非常短的長度,則把手掌張開估摸測量,稱為“拃”。
本文就說說過去常用的估摸測量長度的“拃”和“?”字。
一、拃
拃,普通話音讀作拃(zhǎ),其本意為張開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來量長度。
《唐韻》側板切《集韻》阻版切,??音?。讀與盞近。摸拃也。
百度漢語釋義:
1張開拇指和中指(或小指)量長度。2量詞。表示張開拇指和中指(或小指)兩端間的距離。
“拃”,筆者記得的是四川方言發音是(kǎ或qiǎ),同“卡”一樣,兩音並存。不知四川方言是否還有其它發音。
釋義與百度漢語略有不同:1動詞。完全張開手掌,用大拇指和中指量長度。
2量詞,指完全張開手掌後,大拇指和中指兩端的距離:兩~寬。
與百度漢語釋義比較,筆者覺得應該加上“完全”二字才更準確。
“拃”字在江淮官話、中原官話、西南官話、晉語、吳語、贛語、湘語、客家話、粵語中使用較多。
例句:
1、用手拃了一下,這段繩子大概有一米二長。
2、筆通常一拃長不到一點。
文獻例句:
茹誌鵑 《三走嚴莊》:“ 來全的爹,整天嘴裡咬著一拃長的小菸袋,埋頭幹活。”
二、?
?,普通話音bǎi、zhuo。
發音為zhuo時,釋義為攙物。《集韻》柱買切,讀與箉近。《聲譜》攙物也。
發音為bǎi時,釋義為〈方〉佈置;陳列。西南官話。今已被“擺”字代替。
四川方言中,“?”字另有變音pǎi,應該由bǎi濁音轉清音(或叫不送氣音轉送氣音)而來。
?,發音為pǎi時,四川方言音同圓周率符號π的發音,主要有以下義項:
1動詞,釋義為張開、分開。如:把手?起。把腳?起爪子?女娃娃坐要有坐像。
2量詞,釋義為兩手平伸直時,兩個中指尖之間的距離,約合5尺。等於“庹”to。庹,普通話音tuo,它是個古漢語入聲字,所以西南官話成渝片發音為陽平音。庹也是個四川中東部地道土著姓氏。
3動詞,平伸雙臂進行量度。
以上釋義也見於西南官話桂柳片柳州方言。
例句:
1玩老鷹捉小雞遊戲時,扮演母雞的人通常把手?開阻攔老鷹。(張開)
2這條繩子有兩?長。(量詞)
3用手?一下這根樹子,有6?長。(前字動詞,後字量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