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地道四川方言,過去買賣東西很少說“買”,都是咋說的?(第1/1 頁)
為了挖掘方言詞彙,近來,我常常沉浸於對兒時記憶的追溯之中,尤其是那些曾經掛在嘴邊的話語。細細回想起來,不禁驚訝地發現,在過去我們進行物品交易時,四川方言裡極少會用到“買”這個字眼。
那時候,如果要表達購買某物的意思,老人們口中往往會蹦出諸如“扯”“稱”“抓”等充滿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的詞彙。比如說去集市買布,就會說“扯幾尺布”;買肉的時候則講“稱幾斤嘎嘎(肉)”或“割幾斤肉”;而像買中藥,便是“抓一副藥”。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普通話影響力的日益擴大,這些獨具韻味的方言表述方式正在逐漸減少。如今,無論是街頭巷尾還是商場超市,大家似乎更傾向於直接使用簡潔明瞭的“買”字來完成交易相關的交流。這種變化雖然帶來了一定程度上語言溝通的便利,但也不可避免地讓許多原本豐富多彩的方言詞彙漸漸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用語範疇。
在過去,一般而言,“買”都是用購買者或賣家的動作來代替。
一、買賣液體或流動性物質的買賣,通常說“舀”
“舀”是賣家舀取的動作。
走鄉轉戶的小販吆喝:舀酒、舀醬油、舀醋、舀清油、舀蜂糖……(舀=買)
家長安排小孩:你去舀一斤酒;舀一斤醬油順便搭點醋;舀清油……
二、買肉,用“割”
買肉時需要賣肉者從案板上割取,故名割肉。
《儒林外史》 第三十九回: “叫店家買了三角酒,割了二斤肉。”
三、水分較重的食材,如豆腐、血旺、涼粉等,用“端”
端是購買者買好之後自己用容器端走的意思,如端豆腐。如:今天去端兩墩豆腐來吃。
四、散的需要稱重的東西,用“稱”
需要賣家稱量的東西,諸如:茶葉、鹽、花生、花椒、胡椒、辣椒麵之類。如:今天上街順便稱一兩茶葉。
五、容易拿取的東西,用“拿”。
比如:“老闆,拿包煙!”再如:“今天去拿兩把面。”
六、買布,用“扯”
“扯”是售貨員按顧客購買的尺寸量好後,用剪刀剪個口子,扯(撕)下來的動作。
比如:今天上街扯幾尺布,給娃兒做兩件衣裳。
七、買滷菜冷盤,用“宰”、“切”、“拌”等。
“宰”、“切”、“拌”都是老闆的操作動作。
如:老闆,宰半邊鴨子、切兩個豬耳朵、拌點冷盤。
八、重物,用“拉”
或自己拉,或請人拉。
如:去拉一車炭回來。去拉幾架架車火磚,開了年修哈圍牆。
九、買藥
當人們去藥店購買西藥時,通常會用“拿”這個詞來描述獲取藥品的動作。比如說:“我去藥店拿點感冒藥。”這裡使用“拿”字,簡潔明瞭地表達了從藥櫃或貨架上選取並取得西藥的行為。
而如果是購買中藥呢,則更多地會用到“撿”或者“抓”這樣的詞彙。比如:“我要去中藥房撿副藥。”又或者“麻煩您幫我抓一副調理身體的中藥。”之所以用“撿”和“抓”,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中藥大多是以散裝形式存在於藥房裡,需要從中挑選出所需的藥材;另一方面也更能體現出中藥取材相對靈活多樣以及藥師抓取藥材時那精準熟練的操作。
以上基本覆蓋過去農村生活方方面面。
還有哪些用買賣雙方動作代替“買”字的用法,歡迎大家補充。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