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同室操戈(第3/3 頁)
在江北排滿人,在熟悉江邊情況的交通員的引導下,利用日本人防守的漏洞,安全穿越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
可是新四軍總部不一樣,這是一支將近一萬人的大部隊,完全安全穿越日軍長江防線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不過打仗難免有犧牲,如果籌劃得當,隱蔽蹤跡,突然發起渡江行動,保證大部分人員安全還是問題不大的。
可惡的是,蔣介石架起大喇叭,到處廣播,說皖南的新四軍要向江北轉移了,對面的日軍兄弟們注意了,這下子隱蔽轉移的可能性就沒有了,收到國軍訊息的日本人心領神會,立即調集重兵,派了兩個師團在江邊嚴正以待。
如果不按國軍規定的路線走,剛才說了,涇縣周圍三面都是國軍防區,新四軍只能違抗軍令,穿越國軍防區,正好往蔣的槍口上撞。
如果按照蔣設定的路線走,就是所謂的“南陵路線”,道路的兩旁是國軍50軍,也就是川軍郭勳祺部,這個人大家應該有點印象,就是遵義會議後,教導員復出後親自指揮的第一仗土城戰役,就是敗在此人手上,順勢來了個四渡赤水,才擺脫國軍追擊。
由此可見,此人相當難纏,即使擺脫了郭勳祺,前方還有兩個師團的日軍,機槍坦克大炮,各種重武器以逸待勞,實在太兇險。
蔣介石把大坑已經挖好了,就看新四軍跳還是不跳。
碰到這種情況,那就只能兩者相害取其輕,葉挺當即建議,派一支小部隊佯裝北上,沿“南陵路線”出擊,吸引日本人和國軍的注意,大部隊出其不意,從涇縣東面穿越國軍防區,然後轉向北上渡江,這個方案非常具有可行性,原因很簡單,這條線路葉挺都跑過幾次,路線非常熟悉,粟裕之前北上也是走的這條線路。
這個建議被項英否定了,項英決定先向南走,突破國軍防線,然後再轉向東面,最後再北上,相當於在國軍重兵集團內繞一個大圈子,不知道當時項英是怎麼考慮的,反正他就這麼決定了。
由涇縣南下,要經過一個地方,叫茂林,那一帶都是深山密林,如果大家對紅軍歷史很熟悉,對這個地方應該印象很深刻,皖南事變爆發前6年,也就是1935年1月,為了掩護中央紅軍突圍,方誌敏和尋淮洲帶著部隊轉戰千里來到了這裡,在一個叫譚家橋鎮的地方,被國軍重兵包圍,尋淮洲戰死,方誌敏被俘,粟裕僥倖逃脫。
方誌敏被俘後寫下了《可愛的中國》等文章,其實他還寫了一篇更重要的文章,對部隊失敗的原因進行了深刻剖析和總結,這篇文章的名字叫《我從事革命鬥爭的略述》,這些文章被輾轉交給了魯迅,魯迅想法託人送到了延安,這是烈士鮮血凝結成的寶貴財富,被印發給我黨所有高階幹部學習。
圍攻方誌敏的國軍就是後來大名鼎鼎74師的前身,指揮官是王耀武,粟裕逃脫之後奮發圖強,經過十幾年的錘鍊,在孟良崮全殲74師,隨後打進濟南,活捉王耀武,終於為老領導尋淮洲報仇雪恨,了卻了這一段恩怨。
大家都知道,共產黨人堅持開民主生活會,搞批評和自我批評,最擅長的就是總結經驗和教訓,方誌敏和尋淮洲的前車之鑑就在眼前,為何項英就一點沒吸取教訓呢?
更重要的是,葉挺是軍長,項英只是副軍長,為何副軍長能夠否定軍長的建議?
原因很簡單,項英雖然只是副軍長,但他是新四軍的靈魂。
:()14年抗戰往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