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扎針,改藥方(第1/2 頁)
太醫們想叫王御醫迅速弄清楚什麼情況!主要也怕再耽擱一會兒,庶妃當真挺不住了,沒有人擔鍋。
鍋在王御醫頭上,和在他們頭上!那是兩種天壤之別的境遇。所以如今上司來接手了,代表著王御醫來撈他們,太醫們怎能不開心。
王御醫不急問,小童子去將方子姐過來,王御醫則是趕緊另行把脈!
望聞問切,問之一道!庶妃暈厥過去,是不能親自問了。
都看過了,王御醫又問了兩位太醫一些問題,問了幾句,這才開啟了藥童遞上的方子。
王御醫不全聽兩位太醫說,而選擇先行把脈,是要以自己的判斷為重。雖然太醫們治高熱,方子一般不會錯,但萬一呢?王御醫留了一百八十個心眼子。
所以不全聽兩個太醫的,萬一他們診錯了呢?萬一他們有別的心思,或是能力不足!也不是沒可能。
望聞問切,問這一步,病人醒不過來,又看了兩位太醫開的方子,王御醫心裡斟酌,論起來也都是合症狀的。
改了兩味藥材,劑量也改了,王御醫道:“庶妃是貫來少病之人,體質上佳,身子也好,這樣的人,難得不生病,但一病起來,就要病得急些、重些,所以方子不能過於溫和,藥性都要下得重些,不然藥怕是起不了作用。只是重藥多數傷身,非萬不得已的時候,不能用之。重則殞命、半殘孱弱,便是影響稍輕一些,也是可能影響壽數。主子們金貴,當要小心萬分!”
王御醫果然是老手,行家一出手,行不行,有沒有信心,光是看、光是感覺,就能看出來,感覺出來!
此言一出,別說是兩位太醫了,就是殿內的奴才都要鬆一口氣。尤其貞順齋的奴才,他們更是如此。
按理而言,他們這般在寵妃宮裡伺候的人,退回內務府了,也不缺去處。宮妃們誰不想得寵,寵妃得寵,憑的是什麼?性情?習慣?妝容?兼而有之吧!
誰對寵妃最為熟悉,不是父母,不是族人,不是兄弟姐妹,而是貼身伺候主子的奴才。
東施效顰也好!寵愛才是真的。因而有的是嬪妃想要調他們去身邊伺候!尤其是這種寵妃是因病病逝的,問題更小!
但貞順齋的奴才也不想去!各人有各人的緣法,倘若沒了庶妃,即便他們去了別的宮裡,貼身伺候,幫著別宮的嬪妃得了寵?他們就能青雲直上、一世安平了不成?
不可能!
他們是貞順齋的奴才,從一開始就打上了貞順齋的影子,即便庶妃是病逝,但這金碧輝煌、權勢滔天的皇宮裡,因病去世而葬送了的後宮妃嬪還少了嗎?尤其得寵的嬪妃!
宮裡活下來的人,心眼子都要多一個?誰心裡不留一個疑影。誰知道是哪個吃裡扒外的奴才,勾結了外人,謀害了主子。
這樣的奴才,即便只是一個微弱的可能,你敢用嗎?你敢信嗎?不巧,後宮嬪妃也是這麼想的。
你若真能助旁的庶妃得寵了,你就能榮耀加身了嗎?不見得,上位者疑心你,她就不要你,倘若你心眼更多,只會叫上位者更疑心你!她疑心你,她就會想要除掉你。
不說自古以來的後宮後宅,只說這滿清的皇宮裡,冤死的奴才還少嗎?主子是不在意你的冤屈的。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背叛的代價太大,因而他們都願作忠僕,從一而終。也好過去別的後宮嬪妃身邊蹉跎。
太醫們也是十分慚愧的受教,這樣淺顯的道理,他們不懂嗎?但他們就是不敢下重藥,重藥傷身,他們把不準要重到什麼程度!寧願溫和些。
慢慢養著!
但藥性溫和了,效果對比就很明顯。但太醫們還是受教,王御醫這一席話,不僅是在教導下屬,也是在回稟皇上。
更主要是彙報,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