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倭寇作亂之根源(第2/2 頁)
僅是這樣,整體來講,也就是海貿走私的問題,還沒造成倭寇大規模作亂,主要是當時去談判的大臣,把相對而言願意守序的最大海商集團首領汪直給誘殺了,而汪直死後,所有的海商都知道朝廷不可信,因此,他們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開始用利益驅使海盜、遊民、漁民、逃亡軍戶追隨倭寇進行搶劫掠奪活動,連貿易都不做了,直接搶。”
實際上,為什麼洪武朝沒有大規模的倭寇作亂?因為外來的倭寇在沒有內應引導的情況下,侵擾東南沿海地區時極易被剿滅,但是如果有了內應侵擾活動就變得很簡單了,這些內應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大明百姓,不僅熟悉軍隊佈防,還知道當地的水文地理條件,這就相當於直接開單方面的戰爭迷霧了,明軍不知道倭寇虛實,而倭寇卻能專挑明軍軟肋打。
那明軍的情況又如何呢?到了明朝中期,因為大規模的土地兼併,衛所制存在的基礎,也就是軍田,遭到了大規模的霸佔,衛所兵基本等同於軍官的家奴,因此沿海衛所兵大量逃離,其中一部分,甚至直接去當倭寇了.剩下的沿海衛所兵,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殘,再加上軍餉常年拖欠,艦船武器年久失修,根本就沒什麼戰鬥力可言,面對倭寇的襲擊,別說是抵抗了,自保都費勁,毫無戰鬥力可言。
而且,根據《明史.倭寇傳》和《嘉靖實錄》的記載,倭寇作亂中,真正的倭寇只佔總數的三成左右,剩下七成都是明人海盜、遊民、漁民、逃亡軍戶,胡宗憲在《籌海圖編》中列出的14股最大倭寇的57個頭目裡,明人佔46人,倭人只有11人,就相當於在倭寇的管理層,大明本地人直接達到了八成之多。
“所以,倭寇作亂的根源,還在大明的制度本身,經濟會隨著時間發展,過去的海禁政策在戰亂剛剛平定,沒有多少剩餘物產的情況下還沒問題,經濟發展了就肯定要開海,而若是有官方主導的正常海貿活動,走私就不會如此猖獗,沿海商人百姓有條合法的活路,也必不會勾結倭寇作亂。”
朱雄英的話語,讓朱元璋的面色,變得凝重了起來。
朱元璋本能地不願意相信,自己的制度會給後世的大明造成阻礙,但他還是不得不開始認真思考,大孫所言的未來,究竟有沒有發生的可能性?
然而,越是思考,朱元璋就越覺得,如果不改變海禁政策,那麼未來朝著大孫預測的發展,可能性是極大的!
因為,哪怕是他想要建立一個大農村社會,可人性逐利的基因,依舊是刻在骨子裡的,不是一個海禁政策能夠阻止的。
正是因為人性逐利,所以軍官才會兼併軍田,致使衛所制崩壞;商人才會進行走私,甚至不惜武裝走私,來對抗海禁.人性,從古至今都是如此,怎麼會是他能改變的?
所以,既然現在決定以後要搞“下西洋”的官方海外貿易,那麼這個口子一開,隨著時間的發展,民間海外貿易也是攔不住的,而如果朝廷順其自然進行開海,固然可以收穫巨大的利益,但人心也會隨之變遷,朱元璋制定的社會制度,就必然會遭到破壞,這背離了他的理想。
但換個角度想想,朱元璋也感到了一絲無力,難道他不搞官方海外貿易,日後就沒有皇帝搞嘛?不可能的,為了充實國庫,肯定有人搞。
同樣的道理,只要經濟從元末戰亂中恢復了,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私人海外貿易也是攔不住的,就算大明一條路走到黑,從頭到尾堅持海禁政策,還是會出現大規模私人海外貿易的情況,繼續堵,那就會發生大孫所預測的未來中那種大規模倭寇作亂了。
難道,真的就是堵不如疏?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