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打倒軍閥(第3/3 頁)
人誰都不敢惹,發財的機會比國內要多的多。
當初英國人要求大清開放市場,大清不幹,於是1840年,英國三拳兩腳就把大清給打了。
旁邊圍觀的日本幕府驚呆了,要知道,中國一直都是亞洲的扛把子,中國人都幹不過,日本就更加不提了,於是幕府開始閉關鎖國,眼不見心不煩。
為啥基本沒啥列強跑去侵略日本呢?因為日本沒啥值得搶的東西嘛,日本列島除了盛產地震,就是鹹魚,人還窮的要死,要啥沒啥,列強都沒興趣。
後起之秀美國覺得日本還是可以停靠一下軍艦的,於是美國人開著幾艘軍艦跑去嚇唬了一下,都沒放槍開炮,日本人就投降了,從此拉開了日本改革開放的歷史,俗稱“明治維新”。
後發國家要搞發展很難的,非常非常難,難到你難以想象。
比如你想搞點工業,那需要技術吧,對於不怎麼核心的技術,列強可能願意賣,前提是你得有錢買啊,這些不怎麼核心的技術,當年列強也是費了無數的心血才搞出來的,絕不會白菜價賣給你,你得出天價去買,要不然,你自己花幾百年重新爆發一次工業革命,這些技術早就過時了。
對於一窮二白的日本人來說,哪裡有錢去買技術呢?家裡也沒礦,只能靠賣苦力掙錢,政治家制定剪刀差政策,國家低價從農民或者手工業者手中收購農產品或者手工業品,賣給列強賺點差價,說白點,只要不讓國內這些工人農民餓死就行,在保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慢慢攢下點錢,購買一些機器和技術回來,然後再迴圈,迭代升級,靠犧牲國內一代或者兩代人的生活,來換取國家整體實力的增長。
所有後發國家都只能採用這種方式,不犧牲現在,就沒有將來。
並且這種方式只有國家才有能力推動,集中全國資源,建設一個或者幾個大城市,形成領頭羊的作用,期望能透過先進帶領後進,最後達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就這樣,日本開始慢慢發展起來了,很快就面臨兩個問題:原材料不足,國內貧富懸殊加大。
日本人發展紡織業和重工業,需要棉花和煤炭之類的原材料,這些玩意日本都沒有,不解決這個問題,日本的發展就會陷入停滯。
集中全國資源建設重點地區的幾個城市,被選中的幸運兒城市會得到很快發展,這些城市的市民收入將會增長較快,很快就成為國內最富裕的群體,但是絕大多數其他城市和農村群體依然還很貧窮,更值得注意的是,國家要發展工業,需要大量有知識的人,所以必然大辦教育,很多出身貧窮,但勤奮努力的青年進入大學,這樣的青年越來越多的進入城市,但很快他們慢慢發現,他們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或者無論怎麼努力,都只能在社會的底層掙扎,用現在的話來說,就叫內卷。
這些人有知識有文化有頭腦,就是沒有出路,經常聚在一起,發洩對社會的不滿,逐漸在日本形成一股不容小視的力量,他們的訴求很簡單,要求有出路。
:()14年抗戰往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