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凡辯聖道(第4/14 頁)
這也正是白陽身化億萬的危險之處。假設他到最後忘了真我,那些化身就會徹底獨立出去,永墮時海,再難重聚真尊。
許多化身會以各不相同的方法來詢問本心,求得答案或安慰。比如易術占卦法、冥想法等。化身詢問本心,作為本心的白陽,無聲地為化身們做出解答,說他日解萬疑都算低估了。
這個時候,白陽是億萬化身的本心,在億萬化身眼中,白陽就是那個看不見也摸不著的“道”。可是,白陽同樣也會有不能解答的疑惑。億萬化身的本心(真我)是白陽,那白陽的本心又是什麼?
看到億萬化身有著不同的形貌、各異的性格與多樣的知識,本心又陷入沉思。這些化身看似不同,可若剝離了形貌、性格與知識,單看他們行為間暗藏的智慧,他們人人都是相同的,都是白陽(真我)。
若將此理引入主世界線,是否代表著,無論上界之神,還是凡間眾生,若剝離了形貌、性格與知識,人人皆相同,人人皆由始源之道誕生?
神之所以為神,祂們歷盡萬苦,修緣修德,斷了塵心,終得飛昇。可若一念動了凡心,便要下凡再歷人間苦:“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人與神本質相同,皆由道生。但人心往往被塵念矇蔽了真性,使得善者各不相同,惡者也各有手段。因此,老君曾言:“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聖人從不執著以功德為目標而行善,隨緣便救;聖人之下的眾生,則往往將功德比作利益。為善而善,不如不善——為了功德而特意去做善事,不如不做。
人生在世,當然應該行善。但行善應當是有限制的。農夫與蛇中的農夫,他確實夠善,但也夠蠢,沒看清那條“蛇”的本性。農夫的愚善是因,被反咬則是他該承擔這份惡果。不分好壞、無限制的善,比純粹的惡更加令人作嘔。
此外,行善之前更該思考自己是否有能力支撐善業。倘若家境困苦,先顧好自己要緊。若非要為了些許福報而費財放生牲畜,導致家境更加緊迫,反而罪孽深重。
······
本心漸入真道境。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
修行三階段: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執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皆始於先天那一點虛無且混沌的“道”,所見之人、物,皆由道生,終歸寂滅。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人若能達到清靜的境界,那麼就能體悟“道”的內涵,“與天地合其德”。人的所作所為自然與天地間的客觀規律相符合,凡事都得心應手,好像天地萬物都來歸順自己一樣。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淨,漸入真道······”
······
朦朧之間,本心(白陽)似乎看到了“道”,又似乎沒看到。“道”好似太極圖上的太陰與太陽,它們相互重疊、相互交織、相對旋轉。
“若將黑洞比作太陰,是否會有與之相對的太陽?”本心問本心道。
此“太陽”非彼太陽,“太陽”是指可能與黑洞相對的“白洞”,而非我們常理理解的恆星太陽。
九陰寶珠若是一顆小型黑洞,便可暫稱為太陰之眼,按照大道規律,應該有一顆同樣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