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我概念與自尊的發展(第4/6 頁)
求高遠目標,或者在遇到困難時輕易放棄。比如,在創業過程中,高自尊的創業者會充滿激情地追求自己的夢想,不斷克服困難;而低自尊的創業者可能會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邁出第一步,或者在遇到一點挫折時就選擇放棄。
三、自我與自尊的關係
(一)相互依存的關係
自我概念的清晰程度與自尊水平密切相關。一個對自己有清晰、準確認知的人,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更容易接受自己,建立起較高的自尊。比如,一個清楚知道自己擅長寫作並且在這方面不斷努力提升的人,會因為對自己這一特長的明確認知而感到自豪和有價值,從而擁有較高的自尊。相反,如果自我概念模糊,個體可能會對自己產生困惑和不確定感,導致自尊水平下降。例如,一個人不確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所在,頻繁更換職業方向卻始終找不到滿足感,這種迷茫會讓他對自己的價值產生懷疑,進而降低自尊。
自尊的高低也會影響個體對自我的認知和評價。高自尊的人往往更傾向於以積極的眼光看待自己,關注自己的優點和成就;而低自尊的人則更容易關注自己的缺點和失敗,對自己進行負面評價。例如,高自尊的運動員在比賽中發揮失常時,會認為這是一次意外,相信自己在未來能夠改進和提高;而低自尊的運動員可能會將這次失誤視為自己能力不足的證明,從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渦。
(二)動態平衡與調整
生活中的經歷不斷地影響著自我概念和自尊。例如,一次重大的成功可能會提升個體的自尊,同時也會改變其對自己能力的認知,進而完善自我概念;而一次嚴重的挫折可能會暫時降低自尊,促使個體重新審視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調整自我概念以適應新的情況。比如,一個人成功完成了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專案,不僅會感到自尊的提升,還可能會發現自己在領導能力和團隊協作方面的潛力,從而豐富和完善自我概念。相反,如果在一次重要的考試中失利,可能會暫時打擊自尊,促使個體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調整對自己學習能力的認知。
個體為了維持自尊的穩定,會採取各種認知和行為策略。當面臨威脅自尊的情況時,個體可能會進行自我辯護、合理化解釋或者將責任歸咎於外部因素。比如,一個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可能會認為是試卷太難或者老師評分不公,而不是承認自己沒有充分準備。同時,個體也會透過努力改變現狀、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表現來恢復和增強自尊。例如,一個人在工作中受到批評後,會主動學習新的技能,提高工作效率,以證明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尊。
四、自我與自尊的測量
(一)常用的自我概念測量方法
問卷調查是一種常見的測量自我概念的方法。例如,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ncept scale)涵蓋了自我概念的多個維度,包括身體自我、道德倫理自我、心理自我等,透過被試對一系列問題的回答來評估其自我概念的狀況。在使用該量表時,被試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每個問題進行評分,例如“我對自己的身體外貌感到滿意”,被試可以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選項中選擇。這些回答的綜合分析可以提供一個關於個體自我概念的總體印象和各個維度的具體情況。
,!
心理投射測驗,如羅夏墨跡測驗(rorschach kblot test)和主題統覺測驗(theatic apperception test),透過讓被試對模糊的刺激進行解釋和描述,從而揭示其潛在的自我概念和心理狀態。在羅夏墨跡測驗中,被試對無固定形狀的墨跡的描述和聯想,可以反映出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衝突和自我認知。主題統覺測驗則是讓被試根據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