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第 39 章 山崩地裂(第2/6 頁)
為沒有土地、食不果腹之流民,那是萬人所指之暴徒流民吶!
沉甸甸的陰霾猶如猝然降臨的夜幕,將眾人籠罩在無邊黑暗之中。但同時,也有不少貧寒人家在籌劃著,該如何逃離這恐怖之城,他們本就無甚輜重財產,便是當流民,也比在此處等死要好,至少能多幾分活下去的機會。
在寧騰趁機再次給秦王寄出密信,加快謀劃反韓一事之時,一輛從城外駛來的馬車正急急往新鄭王宮駛去。
車中披著月白大氅的溫雅俊朗青年,正是韓國前丞相張平之子,張良。
韓國自廢除申不害變法後,便恢復了世襲官爵制,原本按照慣例,年滿二十歲的張良應當被韓王徵召入朝為官,但當今韓王最寵信的大臣姬槐,本就對相位虎視眈眈,又聽聞張良有賢才,便時常在君王面前百般挑撥,以至張良一直待在封邑未能出仕。
但張良本就淡薄名利,於此並無怨懟,只在封邑莊園恬淡度日。再者,他認為自己之祖父,自韓昭侯一朝起,便以韓相之身侍奉三代君王,他的父親亦在兩代君王治下擔任相國一職,張氏在韓國五世為相,本就飽受君王之厚恩,又何以生怨? (1)
此番他前往新鄭,正是想進宮勸諫君王,當日聽聞地動傳言後,出於謹慎考慮,他亦暗中佔了一卦,確佔出於韓國大不利之卦象,這才相信秦國巫師並未虛言惑眾。
如今二月近在眼前,無論梁城是否已被獻給秦國,他都會勸君王應儘快開啟各處城門,疏散梁城百姓至安全之地。
想到這裡,張良暗歎一口氣,他雖從未參與過朝中之事,但深知,韓國之處境危如累卵,君王正該收攏人心,與韓國百姓齊心協力共抗強秦,怎能行這般讓民眾心寒之舉?
可他千算萬算,卻沒算到勸諫之言剛出口,便被韓王笑著打斷了,“子房啊,寡人前幾日已將梁城印璽交於昌平君,如今此地已是秦國之城,你又何必特意前來為秦人操心?”
張良心頭一凝,只得再次拜身懇求道,“王上,即便梁城已獻與秦國,但梁城數萬民眾,實乃我韓國祖輩居住之故民,請王上下令,先將民眾遷出來”
昌平君似笑非笑看著他,暗道,“若將梁城之民遷走,本公子這計策還有何用?天下人豈會對一座遭遇地動之空城,生出半分憐憫之心?只有梁城屍橫遍野,才能讓世人對秦國生出仇恨之心。”
“如此一來,秦國前有災星,後有世人入骨之怨恨,一朝敗落,豈能再有翻身之日?這般難得的借刀殺人之計,豈能讓你一個毛頭小子打亂?”
想到這裡,他意味深長瞥了一眼身旁的姬槐,姬槐立刻心領神會,冷笑道,“韓國之民?張子房啊,看來你之才智,遠不及你父多矣!這梁城,乃我韓國滅鄭國而得,細論起來,梁城之民從前是鄭國之民,眼下是秦國之民!你豈能仗著祖輩之功績,威逼君王耗費國家之力,以拯救他國之民?”
張良正欲再解釋,哪知韓王亦收起笑容,淡淡道,“子房啊,寡人今日允你進宮,是看在已故張丞相的面上,張丞相父子二人皆對我韓國忠心耿耿,你豈能辜負他們的厚望?你且回去好生反省吧!”
說著,便揮袖命人將張良送出了王宮。
張良無奈回到封邑,正打算著手安排三百家臣暗中前往梁城救人之時,並不知曉,秦王一道“求民令”已借探子之口,如長了翅膀一樣傳遍梁城,給絕望的梁城官民帶來一絲生的希望。
秦王所頒之求民令,接收列國失去土地之流民,流民一旦在秦地傅籍,從此便為秦民,需嚴格遵守秦法,屆時,各郡縣將為他們安置住處,劃分荒地,分發農具與農種,免兩年稅役。
而在今歲秋收前,他們的吃食問題,可透過為秦國郡縣做雜役來解決,無論男女老幼做工,官府每日皆管兩餐飯,午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