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華夏帝王宮(第3/4 頁)
大明真正的蛀蟲,就是這些皇親國戚、世家貴族、地主鄉紳,他們手中的財產,數以十億兩計。
相對而言,李自成、張獻忠之輩,非亂大明的根源所在,其充其量只是那些世家貴族、地主鄉紳等人腐蝕大明後的產物罷了。
所以,李自成和張獻忠之輩,才會屢剿不滅,最終推翻大明。
王毅一行人,繼續往後面朝代的宮殿參觀。
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在華夏帝王宮內也是建立了兩宮,中間還新朝宮隔開。
朱由檢能夠看出,王毅對漢武帝非常推崇,因為西漢宮內,有大量關於漢武帝時期的塑像場景。
讓朱由檢意外的是,新朝也列入了華夏帝王宮,這說明王毅認為新朝是華夏的正統。
而且,王毅對新朝給以了非常高肯定,並將王莽定義為“華夏曆史上第一位社會改革家”。
細想之下,朱由檢明白了一些緣由,帝國的一些政策,與新朝的一些政策相似。
在東漢宮內,“光武中興”“明章之治”“永元之隆”的場景塑像,佔據了很大篇幅。
之後是三國時期,魏蜀吳在同一宮殿內。
由於不是大一統時期,所以宮殿內的塑像場景,只對一些大型戰役進行了場景描述,諸葛武侯的塑像出場率非常之高。
在之後是兩晉時期的宮殿,從裡面的塑像場景可以看出,王毅對晉朝的感覺,遠不及之前的幾個朝代,對每代帝王都有荒唐之舉的塑像場景還原。
十六國時期的宮殿中,塑像場景著重描述了五胡亂華,並將這一時期定義為“華夏的亡國滅種危機”。
而漢族大英雄冉閔,扭轉了漢族面臨滅族的危機。
之後是南北朝時期,宮殿內的塑像場景,對這一時期的描述也是混亂,另外就是體現出了民族大融合。
隋朝宮中,朱由檢對楊廣的評價很詫異,因為在他的印象中,楊廣是一名真正的暴君,可塑像場景中,楊廣的功績卻佔據了很大的篇幅,完全壓過了楊廣的暴行,並有“千古半帝”的稱號。
王毅給朱由檢的回答是:楊廣雖然濫用民力、征斂無度,但所做之事,屬於罪在當代,功在千秋,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若不是操之過急導致亡國,其功績可爭一爭“千古一帝”。
來到唐朝宮,並未看到太多關於開國皇帝李淵的塑像場景,畢竟其在位時間只有九年,且唐朝的建立,多歸功於唐太宗李世民。
對於李世民的塑像場景有很多,對其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才能都有展現,對貞觀之治的評價也非常之高,並給以了可爭千古一帝的美譽。
除了李世民,讓朱由檢印象深刻的是女皇武則天,塑像場景中,描述武則天時期有“貞觀遺風”,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之後是五代十國的宮殿,在塑像場景上的展現,被稱之為大分裂時期,華夏社會生產處於停滯狀態,並無出彩之處。
在之後是北宋宮和南宋宮了,對於宋朝的皇帝,在宮殿塑像場景中,幾乎看不出是主角,在對外政策上被評為“弱懦”。
尤其是南宋,明明有岳飛、韓世忠等名將,明明有繁榮的經濟,明明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可能,卻最後落得個陸秀夫背幼帝投海。
所以,兩宋的塑像場景中,一些有作為的名人事蹟,佔據了大篇幅。
之後是遼朝、西夏、金朝的宮殿,其中的塑像場景並不多,只展現了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進入元朝宮,塑像場景的描述,主要體現在戰爭和分等級的百姓,對元朝歷代帝王的功績描述少之又少,只有疆域方面佔據一定篇幅。
用王毅的話來說,元朝唯一能拿出手的,那就是廣袤的疆域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