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第2/3 頁)
o;對我國的邊界,我們決不妥協,但我們準備考慮對我們的邊界作微小的調整,並就此事同對方會談。&rdo;後來他把這個實質性的區別明朗化了:
談判(negotiations)和會談(talks)是有區別的,這裡有天壤之別。……只要有可能,就要經常鼓勵會談。談判是非常正式的事情,需要一個非常合適的背景;這樣的背景不具備時,就不應該舉行談判……會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會談也許得不到什麼結果,也許能夠有收穫;但不管怎樣,它總是有助於瞭解和探明別人的想法。
&ldo;談判&rdo;一詞按詞典的解釋是&ldo;為了取得協議而舉行會談&rdo;,而尼赫魯的意思則是&ldo;為了說服對方同意印度立場是正確的而進行討論&rdo;。這個區別從此就成為印度國內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表達印度外交政策的主要手段。
[
註:例如:印度政府甚至在一九六五年對巴基斯坦戰爭之後,還時常表示願意就克什米爾問題同巴基斯坦會談,但與此同時,又向本國輿論保證說,克什米爾問題無論現在和將來都&ldo;不容談判&rdo;。
]
但是在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o年之交,新德里人士還沒有理解它的奧妙所在。人們當時的突出印象還是認為尼赫魯將拒絕同周恩來會晤,除非中國撤退到印度主張的邊界線以外,或&ldo;撤除侵略&rdo;,以此表示接受印度主張的邊界線。在國際上,當尼赫魯保證他本人和他的政府要進行談判時,人家對他的含糊其詞的講話的含義就不能領會,這就說明為什麼幾乎全世界都相信拒絕透過談判解決邊界問題的是中國而不是印度。
周恩來催促印方考慮他的建議而遭到輕率的拒絕之後,印度國內就更加相信尼赫魯不會同意舉行高階會談。十二月間周恩來又給尼赫魯一封信,重申他的關於兩國武裝部隊各自從邊境全線後撤的建議,並且指出這種措施絲毫不會約束任何一方提出的主張。他對尼赫魯提出的雙方政府命令各自的邊境哨所停止派出巡邏隊以避免衝突的建議表示歡迎,並且說事實上在空喀山口事件以後,中國已經採取了這種預防措施。但是,他要求印度政府在這件事情上澄清它的意圖,即尼赫魯的建議是否適用於全部中印邊境?(這一點在尼赫魯的信上是含糊其詞的;但是信的上下文‐‐事實真相也是這樣‐‐表明,他的停止派出巡邏隊的建議只適用於麥克馬洪線。當時以及後來,印度政府對邊界爭端的主張的核心是它們可以自由進入西段爭議地區巡邏。)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