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鄉試(第2/3 頁)
搜檢官帶人對考生逐個進行搜查,從頭髮、衣服直至鞋,如發現夾帶,立即驅出考場,並取消考試資格。
而更多的考生帶了棉被的,還有人自帶油燈的,吃食上帶的更多了,什麼烤雞、板羊肉、滷煮、水果。應有盡有,這些到了嘉靖年間後就禁止了,現在是景泰年間,搜身啊,隨帶物品這些管理不是太嚴,搜檢官只是粗粗翻看一下就過了。
入場後,首先是看規則:一,考卷一律用墨書寫,謂“墨卷”。二,卷首先寫考生姓名、年齡、籍貫及三代名諱,以及考生在校所習本經。三,文字中應迴避本朝皇帝的御名、廟號,並不許自序門第。四,考試時禁止考生相互答問或請人代答,如答題未完而時已黃昏,供燭三支,燭盡後不管是否答完,均須離開考場。
章子俊有一席舍,稱:“號房”,由軍人看守,然後由掌試卷官髮捲, 號舍就會上鎖,其間無論發生什麼事,即便是發生火災燒死考生也不能開鎖。
當時的號舍一律南向成排,長的有近百間,短的也有五六十間,巷口門頭大書某字號,備置號燈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間行路,白天飲水之用。考試期間伙食由考生自備。因為鄉試時間較長,加上天氣悶熱,飯菜很快就會變質,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帶乾糧充飢。
號舍左右兩壁磚牆在離地一二尺之間,砌出上、下兩道磚託,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層木板。白天考試,上層木板代替桌案,下層木板為坐凳,供考生坐著答題,夜晚取出上層木板併入下層,用來當睡覺的床。但因號舍長度只有四尺(相當於1.33米),人睡下去連腿都無法伸直。而且號舍沒有門,考生需自備油布作門簾以防風雨。
第一場就是經義三道,八股文用程朱理學註疏上的話怎麼樣表達聖人之言,所以在這三場中也是最難的,而成績的好壞著重就看這一場了,後二場只是錦上添花。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用恆足矣”
此題出自《大學中的整個段落 ,章子俊擱筆,翻看硯臺,一邊磨墨,一邊翻看手機,這一篇記得張居正寫過,反正趁他不注意,還沒出生先用了再說,有這種大文學家的範本不用,實在對不起穿越眾了。
破題,“蓋理財者,得其道而自裕焉。”這題破的實在是太妙了。對於善於理財的人來說,只要得其“道”則財用自足,妥妥地直指聖人的“道”上去了。
接下去就是承題了,“蓋務本節用,生財之道也。果能此道矣,國孰與不足乎。 ” 上面說善理財者要得其“道”,那生財之“道”究竟是什麼呢?在這裡就進一步闡明瞭,就是“務本節用”。另外,前面說了,承題只能用三句話,這裡為什麼是四句呢?其實,是因為“務本節用”和“生財之道”之間,在古人看來只算是“讀”,不是句,所以算下來依舊是三句。
開始起講,“且夫聚人曰財,國而無財,非其國矣;理財曰義,財而不義,非其財矣。”
上結破題、承題,繼續解釋何為“財”,何為“理財”,又下啟論述,開始概括性的闡述財、國、義之間的關係,為下面的具體議論起頭。
八股文講究“代聖人立言”,也就是說要揣摩聖人的音容,以聖人的口氣來把話說出來,而這個“口氣”就是從起講開始的。
來來來,老子代聖人立言了,第一股,“是以君子之生財也有道。故不必損下以益上,而經制得宜,自有以裕於國也。”
第二股,“其於道也又甚大焉,故不必損上以益下,而公私兩利,自有以裕於民也。” 和第一股合起來,叫做“提比”,也就是八股文剛剛進入正文。
奶奶個熊,章子俊一邊罵一邊想,其實這八股文的花樣還是很多的,如果不得要領,寫什麼都是說不到點子上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