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2/4 頁)
為了消滅大明王朝的高手,大燕皇朝把僅有的三個名額,貢獻出兩個出去。這份債自然也算到了大明王朝的頭上,新仇加舊恨,這回一起找大明王朝算了。就算不能彌補自己的損失,也得出了這口氣。
大燕皇朝先是對大明王朝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條件,單單每年的供奉等等都提高了一倍還多,高到大明王朝根本沒辦法承受。這條件一提出來。立馬就遭到了大明王朝反對。
如今大明王朝的高層眼裡,現在我們大明王朝現在兵強馬壯,沒找你們提條件保持和平就已經很不錯了,你們還來提條件,開玩笑。對於大燕皇朝所有不合理的要求,一概否決掉。
大燕皇朝要的就是這個結果,提出了這麼多條件,他們也沒想著大明帝國能答應。這些條件若是真答應了,那離亡國也就不遠了。可要是大明王朝不答應的話,大燕皇朝就有足夠的理由。對大明王朝用兵。
本來大燕皇朝認為他們提的這些條件。大明王朝會經過激烈的掙扎與討論,最後再跟大燕皇朝討價還價一番。最後,大燕皇朝完全可以在滅掉大明王朝之前,在羞辱他們一下。
可是真是沒想到。大燕皇朝提出的條件。大明王朝的決策中樞。內閣六部連想都沒想就一口回絕了。大燕皇朝的使者差點沒遭到毆打,大明王朝態度之惡劣,簡直是令人髮指。
得到這個訊息。當即大燕皇朝的皇帝羅威,大手一揮雄兵五十萬征討大明王朝,一定要給大明王朝一個厲害瞧瞧。而且羅威這一命令一下,群臣基本上都沒人反對。
大燕皇朝僅僅是提了這麼一點小小的條件,大明王朝不答應也就罷了,還敢如此囂張的拒絕。不教訓他們一下,他們都不知道馬王爺有幾隻眼。
從大燕皇朝到大明王朝需要經過大樂王朝和大炎王朝。大燕皇朝一調兵之後,隨後通知了兩大王朝。兩大王朝的皇帝頓時就是一驚,沒想到大燕皇朝竟然公然對一個新興王朝動手,而且還是用這麼“充分”的理由。
不過兩大王朝就是害怕,這大燕皇朝萬一一高興,順道也把他們給滅了,那不就慘了。不過這要是不答應的話,這萬一要是惹的大燕皇朝不高興了,真動了手,那哭都沒地哭去。而且,那也給了大燕皇朝充足的理由。
而且以大燕皇朝的實力,要想滅他們,還不是翻手之間的事情。這思前想後,身為上國的大燕皇朝,總不能明目張膽的吞了他們吧。就算大燕皇朝想這麼幹,怕是那些頂級宗門也不會給他機會。
兩個國家的皇帝一合計,算了,既然沒法阻擋,索性就大力支援。知道大燕皇朝要對大明王朝動手了,兩大王朝不僅積極配合,還出兵相助。若是大燕皇朝沒有吞併他們的那份心,那麼到時候滅掉大明王朝,說不定還能分一杯羹。
大燕皇朝聯合兩大王朝共同出兵,雄兵近兩百萬,以泰山壓頂之勢,浩浩蕩蕩想大明王朝壓來。得到這個訊息,大明王朝之中,除了內閣六部這些皇帝近臣,穩若泰山之外。大明王朝上上下下,均是陷入一片驚恐之色。
那可是大燕皇朝,就憑大明皇朝這麼個新興小王朝,如何讓與人家抗衡。大明王朝內部之中,那些原本就有些不安分的世家大族,紛紛想辦法跟大燕皇朝取得聯絡,準備來個裡應外合。不求憑此能夠飛黃騰達,起碼保住自己的這份家業。
大明王朝邊境之上,在得知大燕皇朝出兵大明王朝之後,其他幾大臨近大明王朝的王朝也紛紛出兵,一方面是想討好大燕皇朝,另一方面也是攻打大明王朝之時,想多分一杯羹。
如此境況,直接引爆了幽州的征伐大戰,打破了幽州之地維持了數百年的和平狀態。這些王朝出兵,周圍的這些王國也只能跟著附和。有的國家趁機攻伐他國,開疆擴土。大半個幽州之地,都陷入戰火之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