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3/5 頁)
,決定重新劃分軍區。
七月二十日,經過與五軍都督府的洽談,鹹嘉皇帝將西軍都督府遷移至河中地區,節制河中、安西、西康、小西洋監察使司、中東監察使司、崑崙監察使司等三省三司。
南軍都督府增加四川、烏斯藏、山南、南原四省,削去浙江、福建、兩廣。
上直都督府增加陝西、河西、浙江、福建、兩廣等六省轄區。
八月十二日,牛頓分析歐洲黃金短缺已經成為事實,並且大明宗藩體系手中還持有大量的白銀,建議英國啟用與“明兩”一樣的紙幣來抵抗貨幣入侵。
九月,齊國率先研發出一百千瓦時的發電機,但並未著急生產。
這樣的舉動,讓國內許多曾經去過大明,享受過電燈便利的部分勳貴不滿。
勳貴們表示,科學院長期佔用大量財政支出,但是卻一直將一些科技隱藏,而不用於民間,這是一種“背叛”齊文王的行為。
勳貴們的發言被齊王朱和埨呵斥,並加大了對科學院的投入。
同年十月,大明引進齊國一百千瓦時發電機的技術,並對發電機工廠進行升級。
鹹嘉三年二月,大明汽車經過多次研發,成本價比較永昌二十五年,已經縮減了大約三分之一。
同月,鹹嘉皇帝覺得汽車技術已經成熟,命令軍備院在北直隸、山西、陝西、河西、遼東、雲南、南直隸、湖廣等地建設工廠。
六月,房山火電廠進行升級,此時它已經能每天發電一萬八千度。
得知訊息,鹹嘉皇帝下旨在京城四周再度興建十所火力發電廠,並對大明八個主要工業省份進行電廠建設。
九月,工部經過兩年的實地測量,最終定下了印度廝當鐵路網的圖紙。
印度廝當鐵路網不僅需要經過天竺地區的恆河、南原、山南、西康四省,還需要在二百餘藩國內行進,總里程五萬三千餘里,預計支出一億兩千餘萬兩,工期十五年。
鐵路網的造價之所以便宜,是因為明軍在戰爭後抓捕了數量眾多的貴族及家眷、奴僕。
他們被判為勞改工,需要勞改二十年才能結束勞改。
因此,在鐵路網的建設中,他們將與諸藩治下的勞改工一起為印度廝當發光發熱。
臘月,經過兩年八個月的齊民編戶,天竺四省的人口文冊被交到了鹹嘉皇帝的案頭。
除去收復多年的恆河省,山南三省的人口合計為三千七百餘萬,勞改工則是為八百五十餘萬。
比之戰前的六千餘萬,當地因為戰爭導致的饑荒,人口下降大約三成左右。
鹹嘉四年三月,天竺三省官員將《魚鱗圖冊》送達京城,天竺三省耕地一共四億三千餘萬畝。
同年五月,戶部尚書王宕上疏,言“國朝人口已突破六億,耕地突破三十億畝”。
六月,河西通渭縣發生地震,震中烈度為十度,震級達75級,民舍城牆倒塌無數,三萬餘人受災。
七月,順天車廠生產出第一臺民用轎車、軍用卡車。
得知訊息,太子朱伯海與齊太孫朱伯沐走訪民間,聯合上疏認為將民用轎車價格定為三百兩最為合適。
此外,齊太孫朱伯沐上疏認為眼下並不是裝備軍用卡車的最好時候,認為軍用卡車應當繼續研究提升,確保故障率足夠低後再裝入軍中。
同時,他還上疏建議設立“汽車修理”的大學,以便日後不至於汽車過多而人手過少。
對於二人的建議,鹹嘉皇帝一一採納。
七月二十日,歙縣、休寧、績溪三縣及太平、南陵、宣城、涇縣、旌德等縣山洪暴發,水勢洶猛,毀壞路橋,圩破屋塌,溺死人畜十數萬,皇帝下旨免除當地三年賦稅,並派軍隊賑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