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忠貞秦良玉(第1/2 頁)
“改稻為桑”
這四個字是嘉靖年間搞出來的一個政策,將浙江大半田地改造成為了桑田,生產絲綢。
用比較現代化的話來說,這叫產業升級。
但這樣的升級,導致了一個尷尬的事情。
南直隸的百姓見到浙江百姓日子因為改稻為桑變好後,他們也紛紛效仿,然後就導致了南直隸和浙江都改稻為桑,大半田地都是桑田。
這樣一看,因為改稻為桑,百姓有了更好更舒服的生活,朝廷也可以用雜項增加稅收,似乎局面大好。
但這樣的大好下隱藏著一種危機。
南直隸和浙江聚集了天下三分之一的人口,如果大明朝實際上有一億五千萬人,這裡最少就有五千萬人。
原本當地的耕地種田後,不僅可以養活五千萬人,還能產出多養活一千萬人的糧食,因此可以北上支援北方,這是一件好事。
可正如剛才所說,這樣的好事是有一種危機的。
那就是改稻為桑後,原本能養六千萬人的耕地被砍去一半,現在只能養活三千萬人了。
可生活在這片大地上的人是五千萬,因此也就代表有兩千萬人需要進口糧食來吃飽肚子。
他們的糧食從哪裡進口?很簡單,只有四川和湖廣、江西三地的糧食能滿足他們的胃口。
因此、他們將漕糧轉移到了這三省身上,並且三省漕糧運抵江南後,還會被扣下,先用高價賣給江南的百姓,攫取利潤。
漕糧被扣下盤剝,養活了江南的百姓,但北方可還需要糧食呢。
因此利己的江南商賈集團就開始利用另一種手段來攫取利潤。
三省糧食收穫的時候,他們會用高價將糧食購買儲存,隨後將漕糧賣給江南百姓,攫取第一筆利潤。
朝廷會責問南方漕糧為什麼不到,四川、湖廣、江西官員會把責任指向江南,但江南會找各種理由搪塞。
這個時候北方因為漕糧晚到,糧食開始漲價,甚至出現饑荒。
到了這個時候,原本在原產地不過三百文的一石糧食,運到北方就能賣出八九百文一石,利潤翻三倍。
在這個時代,能翻三倍的利潤,可以說完全激起了人心之中的惡念。
因此、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開始崛起。
朱由檢想要運漕糧直接前往遼東?可以,百官不攔著你,但是你的海船隻要有一艘出事情,朝廷上屬於齊楚浙三黨的官員就會彈劾你。
好像你遇難的不是一艘船,而是一整批漕糧一樣。
至於那艘船是怎麼沉的?誰得利自然便是誰動的手。
與增收商稅不同,糧食是這個時代所有黨派獲利的一個最簡單,最容易獲取的牟利工具。
商稅和雜項對於齊黨和楚黨並不重要,對於浙黨比較重要。
但是對於糧食、誰動便死……
歷史上沈廷揚在崇禎支援下運漕糧走海運,只是運一批漕糧,就為崇禎省下了數萬兩銀子,讓北方稍微喘息,可見糧食的重要。
但當時的局面是,天下已經被流寇霍霍了,齊黨、楚黨、浙黨、東林黨之中的能臣,都被天啟、魏忠賢、崇禎三人二十幾年的制裁中幹掉了。
剩下一群酒囊飯袋,只能糊弄崇禎,卻不敢坑崇禎了。
因為他是真的敢殺人,而且一殺就是殺全家。
只是眼下、有政治眼光和手段的人太多了,別說朱由檢,便是把好皇兄一起綁上賊船,估計結果也是兩兄弟落水而亡。
所以想出一個穩妥,又不刺激得利黨派神經的辦法,是朱由檢必須要做的事情。
他從滿桂的講述中走了出來,並在第一眼就看向了楊漣。
“楊給事中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