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七)太平腐敗(第2/5 頁)
永昌十四年四月,瀛洲南島府海域附近發生地震,並引發海嘯,海嘯最大波高達二十丈,這次海嘯造成兩萬餘人死亡,十四萬人受災。
災害爆發的訊息傳回北京後,監國朱和埨當即下旨蠲免地方三年賦稅,其次下令工部準備災後重建。
這個小插曲過後,大明和齊國繼續對科技研究加大關注和投入。
永昌十四年六月,皇帝宣佈將來年軍備院的科學投入提高到一千三百萬兩白銀,等同於國家全年收入的8/1。
相比較大明,齊國由於沒有太大的國防壓力,因此對於科學投入的資金數額則是更多,永昌十四年的投入就已經達到了一千五百萬兩。
兩國這麼傾盡全力的投入,第一是沒有外部壓力,第二是有人口就業壓力。
人口是兩國的紅利,但紅利之餘,想讓國家長治久安,就得需要解決百姓的需求。
早在永昌十年,順天大學的社會學家劉南山就已經提出“世界資源論”。
這個論點講述了,以眼下的生產力來說,如果將“維持齊國百姓的生活”來作為標準,那齊國的疆域只能養活兩億人,大明則是隻能養活六億人,世界各國加一起,頂多養活四億人。
也就是以現有生產力,只能有十二億人能過上齊國百姓的生活。
如果以大明百姓的標準,則是能養活二十億人口。
據齊國與大明學者、官員的估計,如今的世界人口為恐怕已經接近十億人了,而其中大明和齊國人口合計就已經達到了五億人口,佔據世界人口的五成有餘,算上諸藩那能達到七億左右。
以過去的人口增長情況來看,大明宗藩體系將會在大概二十年後達到九億五千萬左右,預計三十五年後突破十二億。
也就是說,如果科技不進步,那留給大明宗藩體系的時間其實也差不多。
從大明、齊國維持盛世到此時,實際已經接近八十年了,正常王朝不管再怎麼輩出明君,八十年都將會達到土地兼併的巔峰,之後就會開始出現矛盾。
大明宗藩體系能走到現在,已經是大明和齊國用不斷創造出來的新科技一點點續命過來的最好結果。
如果這個過程被打斷,哪怕只有幾年,那也足夠致命。
因此,兩國才不斷投入資金對朱由檢留下來的種種課題進行研究。
好在內燃機的研究只差臨門一腳了,再怎麼慢也不至於拖到三十幾年以後。
只要內燃機研究出來,加上農業機械創新,那兩國的生產力就能進一步提高,還能將盛世再往後延長。
所以相比現在外部的亂局,兩國更注重國家內部的問題。
歐洲諸國不是大明沒有能力打,而是它們得留到大明內部問題無法掩蓋的時候再打。
現在大明還有能力解決內部問題,那就可以暫時留著。
至於它們什麼時候滅亡,那得看大明和齊國的想法。
也正因為這樣的想法,大明和齊國的科技也在不斷地進步。
永昌十五年五月,齊國建造了第一座水電站,不過它每天僅僅只能生產出三百度電,僅夠點亮三百盞碳絲電燈,專供附近的科學院進行夜間研究。
但即便如此,研究院內部能被點亮的也僅僅只有八十多間實驗室。
相比較齊國選擇水力發電,大明軍備院則是鑑於附近便是房山煤礦,因此選擇了火力發電。
它們在北京與門頭溝軍備院的中間修建了一座以煤為原料,透過鍋爐產生蒸汽後驅動汽輪機發電的火力發電站。
這座電站每天能生產四百多度電,並且比齊國的水力發電要更有保障,不會有枯水期發電機不能全馬力生產電力的缺點。
因此,軍備院的學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