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六)永昌承平(第4/5 頁)
距,但他們與定國士兵的差距卻依舊存在。
戰場上,依託豐富的作戰經驗和防禦工事,定軍將士以一敵二還遊刃有餘。
僅交戰的第一天,沙俄軍隊就留下了兩千多具屍體,而定軍的屍體則是被朱和壘有意的收了起來。
這樣的手段讓沙俄軍隊在戰場上看不到任何一具定軍士兵的屍體,以至於他們都懷疑自己一方是不是連一名定軍士兵都沒有擊敗。
不過,彼得一世並沒有被迷惑,他毫不猶豫的揭穿了定軍偷偷在交戰中收斂屍體的行為,並藉口來誇大了定軍的傷亡。
對於“瓦爾代戰役”第一天的戰損記載,雙方各有不同。
沙俄軍官瓦卡洛夫在自己的《東征日記》中記錄沙俄戰死人數為一千六百三十七人,定軍戰死人數一千二百五十六人。
定國的《西征戰報》中則是記載,定軍戰死士兵五百二十七人,沙俄戰死兩千四百六十七人。
這樣的記載差距不僅僅是第一天,而是從一開始到戰爭結束,兩方記載都屬於南轅北轍。
雙方在瓦爾代的拉鋸戰持續了一個月,軍中能站起來的人數也越來越少。
定國統帥朱和壘希望畢其功為一役,徹底在瓦爾代全殲沙俄主力,然後徹底攻滅沙俄。
彼得一世則是想要重創定國,讓定國經歷這一敗後不敢再輕易對沙俄發動戰爭。
雙方的僵持持續到了七月十三日,而破局的出現也在這一日。
正午,在兩軍休息到關鍵的時候,一支從北方南下的軍隊吸引了兩方的注意。
經過瑞典國王阿爾文的反覆衡量,他最終決定了支援沙俄,因為他從瓦爾代一戰中看到了定國想要鯨吞沙俄的戰略目標。
如果坐看定國完成這個戰略目標,那麼瑞典將與定國接壤,今日的沙俄便是明日的瑞典。
因此,瑞典國王阿爾文集結了五萬軍隊,親自帶隊前來支援沙俄,這也是他耗費了一個半月才抵達戰場的原因。
半個時辰後,當瑞典軍隊抵達戰場,沙俄倖存的七萬多士兵全部歡呼了起來。
相比較沙俄軍隊的歡呼,定軍這邊的三萬多士兵則是面面相覷,有些猶豫。
不過不等他們想清楚,身為統帥的世子朱和壘便嘆了一口氣,隨後下令收兵返回定國。
瑞典與沙俄聯手,這是定國和蒙古國聯手而無法戰勝的對手,因此再打下去也不會有結果,只能撤兵了。
這一刻,朱和壘的心中是不甘的。
作為在明軍之中服役過數年的存在,他很清楚的知道,如果大明願意將步槍裝備諸藩,那僅僅定國一家便足夠鯨吞整個北歐。
可是,大明沒有這麼做,而定國也只能在北方同盟的聯軍眼皮子底下灰溜溜的撤退。
聽著背後傳來的笑聲,朱和壘忍不住攥緊了馬韁。
在定軍撤退的背影下,定國與北方同盟的第一場戰爭宣佈失敗。
八月初二,三萬四千多名定軍士兵在統帥朱和壘的帶領下返回定國邊關雁門(特維爾)。
初三,朱和壘率領百餘名騎兵朝著國都定襄奔去,並於初五抵達定襄。
抵達定襄後,朱和壘對其父朱慈炅講述了戰爭的艱難,以及北方同盟軍的改變。
在朱和壘看來,以前諸藩能對外敵屢戰屢勝,原因就在於諸藩軍隊的武器裝備精良。
然而現在經過幾十年的時間,不管是歐洲還是西亞、南亞,各國軍隊的素質和武器都已經上來了,諸藩軍隊已經對他們沒有了代差,因此自然作戰艱難,戰死的將士也只會越來越多。
因此,朱和壘建議朱慈炅以王叔的身份上疏,希望皇帝批准諸藩購買步槍。
對此,朱慈炅猶豫許久,最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