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劉備謀取益州入川:深謀遠慮,拓展根基(第2/5 頁)
兩塊寶地。因此,諸葛亮建議劉備先佔據荊州,作為立足之地,然後伺機奪取益州,跨有荊、益二州,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便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出兵,北伐中原,復興漢室。
謀取益州入川,正是隆中對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劉備深知,只有佔據益州,才能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建立起一個穩固的根據地,為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因此,當劉璋邀請他入川時,劉備心中的隆中對戰略再次浮現,他意識到,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時機已經來臨。
龐統的建議
除了諸葛亮的隆中對,龐統的建議也對劉備入川的決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龐統,字士元,號鳳雛,與諸葛亮齊名,同為劉備帳下的重要謀士。他在跟隨劉備入川之前,就已經對益州的局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龐統認為,益州是一個戰略要地,若能佔據益州,就可以憑藉其險要的地勢和豐富的資源,與曹操、孫權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而且,劉璋昏庸無能,無法有效地治理益州,益州百姓渴望有一位明主來領導他們。劉備素有仁義之名,若能入主益州,必定能夠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支援。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在劉備對是否入川猶豫不決時,龐統向他進言:“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龐統的這番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荊州的困境和益州的優勢,堅定了劉備入川的決心。
內部討論與權衡
劉備雖然有了入川的想法,但這畢竟是一個重大的決策,關係到整個集團的生死存亡。因此,他召集了諸葛亮、龐統、關羽、張飛等重要將領和謀士,共同商討此事。
在討論中,眾人的意見並不統一。關羽、張飛等人對入川持謹慎態度,他們擔心劉備入川后,荊州會陷入危險之中。曹操和孫權一直對荊州虎視眈眈,若劉備率領大軍入川,荊州的防守力量必然會減弱,一旦曹操或孫權趁機進攻,荊州將難以保全。
而諸葛亮和龐統則力主入川。他們認為,荊州雖然重要,但面臨的壓力太大,難以長期堅守。而且,入川並非意味著放棄荊州,只要合理安排防守力量,荊州仍然可以保住。相反,益州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若能佔據益州,就可以為劉備集團開闢出一片新的天地。
劉備在聽取了眾人的意見後,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入川確實存在一定的風險,但這也是一個實現自己抱負的絕佳機會。經過一番權衡利弊,劉備最終決定採納諸葛亮和龐統的建議,率領大軍入川。
三、入川過程
初期友好假象
公元211年,劉備率領龐統、黃忠、魏延等將領,以及數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向益州進發。劉璋得知劉備前來,親自出城相迎,並給予了他豐厚的物資支援。在歡迎宴會上,劉璋對劉備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和信任,他希望劉備能夠儘快幫助他擊敗張魯,解除益州的危機。
劉備表面上對劉璋恭順有加,言辭謙卑,不斷表達自己對劉璋的感激之情。他還向劉璋保證,一定會竭盡全力對抗張魯,不辜負劉璋的信任。然而,在劉備的內心深處,卻有著自己的打算。他一邊接受著劉璋的饋贈,一邊暗中觀察著益州的地形和軍事部署,為日後的行動做準備。
在這段時間裡,劉備與劉璋的關係看似十分融洽,但實際上,雙方都在打著自己的算盤。劉璋希望劉備能夠為他所用,而劉備則在等待著一個合適的時機,奪取益州。
矛盾激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劉備與劉璋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首先,劉備在益州停留了很長時間,卻遲遲沒有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