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磨玉工匠(第2/5 頁)
。
玉匠們要把粗壓出來的玻璃片打磨成焦點唯一的凸透鏡。玉匠們打磨玻璃片的這個操作,在玉器製作上叫做磨碢。匠人們利用“磨碢”這種工具細磨玻璃的表面。具體操作時候玉工用左手託拿著玻璃,抵住正在旋轉的鋼盤的刃邊。桌子的一端放著一個盛了水和紅沙的盆子,玉工就用右手去舀沙,澆在玻璃上。堅硬的解玉沙,配上旋轉而鋒利的扎邊刃,可以把玻璃上不需要的部分磨掉。
磨出了鏡片不算完,還要拋光。拋光分為木碢和皮碢兩步。木碢一般是用葫蘆瓤做的。操作時候使用的工具結構是登板連繫著木軸,帶動圓形的木碢旋轉,在石沙的幫助下拋光鏡片。這步驟配用的石沙硬度比較低,一般是用石英沙。
然後還要皮碢:皮碢時候用牛皮做成的圓碢旋轉摩擦鏡片,將鏡片磨成光滑透亮的玻璃鏡片。拋光結束後,老花鏡片就算做好了。李植讓匠人們把鏡片裝進木頭框架內,便成了老花鏡。老花鏡的度數是以焦距的長度為標準的。楊鵬從自己的身高倒推出一米的大概長度,做了一把鐵米尺,然後以各個鏡片的焦距的倒數乘一百,得到各個鏡片的度數。
這第一次做出來的鏡片,從一百度到八百度都有。楊鵬找來幾個識字的老頭來做試驗,讓他們試戴各種度數的老花鏡。這些老人戴上了度數合適的老花鏡後,發現自己可以在近距離看清楚文書文字了,一個個大呼神奇。
這城主大人發明的東西,總是這麼不可思議。
楊鵬確認好各個鏡片的度數後,又重新做模壓器,以二十五度為一個單位做出二十八個不同度數的鏡片模壓器。新的鏡片經工匠打磨拋光,做出一套標準度數的鏡片後,又用這些標準鏡片為模子做精細的模壓器,降低打磨的工作量。最後二月十五日標準模壓器做好後,每個玉匠每個時辰可以磨出一副鏡片,五人每天可以做三十副眼鏡。
產品做出來了,楊鵬就開始銷售了。楊鵬在滄州城的高家店鋪裡,以十兩一副的價格出售老花鏡。楊鵬把老花鏡定在這個價格,一來是為了阻止其他人仿製。畢竟老花鏡的仿製是比較容易的,一副老花鏡使用的玻璃只有一套玻璃茶具的二十分之一,價格太高了就會有人用自己賣的玻璃來磨取仿製品,仿製品就無可抵擋,所以不能定價太高;二來楊鵬也是希望更多的人來買老花鏡,擴大利潤。十兩說多不多,殷富人家的家主都出得起這個價錢。以這個價格出售,大宋朝能買得起眼鏡的人家很多,老花鏡的銷量就會上去。
產品保密方面,楊鵬透過控制鏡片的原材料保密。市場上的無色玻璃基本上都是天京新城生產的。玻璃酒具的酒杯比較小,不可能用來磨玻璃鏡片。玻璃茶具的杯底可以磨成玻璃鏡片,倒是不利於眼鏡產業的保密。好在茶具銷量本來就不太好,楊鵬乾脆不再生產這種玻璃茶具了,從原材料上切斷其他工匠仿製玻璃鏡片的可能。
透過控制原材料,楊鵬阻斷了其他人仿造老花鏡的可能。高家在滄州城的商鋪早已經擴大了。如今店鋪兩邊的其他兩間店鋪也被高家買了下來,豪華裝修後看上去十分體面。楊鵬在最東邊的一間店鋪賣肥皂,高家在最西面一間裝修最高檔的店面賣老花鏡。
所謂萬事開頭難,新產品最初的客戶總是很少的。楊鵬在店鋪上面掛上大大的“包治老花眼”的錦旗,希望能吸引到最初的一批客戶。楊鵬現在能做的,就是等著這個產品慢慢發酵,為自己帶來利潤了。
丁有弟他爹希望還生個兒子,所以給他取了這樣一個傻名字。然而他後來真的有了一個弟弟,這讓他懷疑自己名字是不是真的有用。他本是滄州西邊六十里丁家村的農戶,至道三年,聽說天京新城招人,他便來應募工人。他十分幸運地透過了城主大人的親信李道的面試,進入了天京新城玻璃作坊做事。一開始他乾的是點柴燒火,後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