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慈禧(七)西后獨裁(第2/4 頁)
系列政治手段。她巧妙地拉攏地方的洋務派漢人官員,試圖以此來分割,中央洋務派奕?等人手中的實權。
例如,李鴻章、張之洞等地方洋務派重臣,在慈禧太后的刻意示好與拉攏之下,逐漸與中央的奕?等人,產生了隔閡。這些地方官員,為了自身的利益,也願意與慈禧太后合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奕?等人在洋務運動中的主導地位。
然後,慈禧太后力挺貴族階級的頑固派,以達到牽制洋務派的目的。頑固派以守舊,排外為主要特點,他們堅決反對洋務派,倡導的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開展近代化改革等主張。
慈禧太后,利用頑固派的保守思想和對傳統秩序的堅守,給洋務派的改革之路,設定重重障礙。比如,在修建鐵路、開辦工廠等具體事務上,頑固派屢屢上書反對,使得洋務派的改革計劃,難以順利推進。
其次,慈禧太后經過一番權衡與物色,終於找到了奕?的代替者,此人便是光緒皇帝的生父,奕?的弟弟醇親王奕譞。
要說這奕譞,雖然在能力方面,確實不及奕?那般卓越,在政治眼光,改革魄力以及外交手段等方面,均有所遜色。
,!
然而,他的身份和地位,卻具有獨特的優勢,完全可以取代奕?,在朝廷中的位置。奕譞作為光緒皇帝的生父,與皇室的關係更為緊密。這使得慈禧太后認為,他更容易被掌控和操縱,從而成為了慈禧太后,維護自身權力的理想人選。
具備了一系列政治鬥爭的客觀條件後,慈禧就開始耐心地等待,她深知,要想成功發動一場政變,必須要有一個充分的理由和絕佳的機會。而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來醞釀。
然而,命運似乎總是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就在慈禧默默等待的時候,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悄然降臨。這個機會讓她看到了希望,也讓她堅信自己的計劃即將實現。
慈禧的眼中閃爍著狡黠的光芒,她知道,這次機會將成為她改變命運的關鍵。她緊緊抓住這個機會,毫不猶豫地投入到這場,驚心動魄的權力爭奪之中。
公元 1883 年,法國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擴張野心,對越南地區,展開了肆無忌憚的侵略。這種侵略行徑,不僅給越南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也間接引發了清王朝和法國之間的激烈摩擦。
在 1883 年到 1885 年,這段風雲激盪的歲月裡,清朝和法國之間,烽火連天,爆發了多次驚心動魄的戰爭。雙方在戰場上你來我往,展開了激烈的角逐。
法國雖然在軍事裝備,戰術理念等方面,擁有一定的優勢,但其面對的是擁有深厚歷史底蘊和頑強抵抗意志的清王朝,因而難以取得全勝。
在這次摩擦的初始階段,以奕?為首的軍機大臣,基於對當時國內局勢和國際形勢的綜合考量,不希望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他們認為,清朝內部面臨著諸多問題,如經濟發展的困境,政治體制的僵化等,大規模戰爭,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國內的矛盾和危機。
而且,從國際形勢來看,其他列強也在虎視眈眈,一旦清朝陷入與法國的長期大規模戰爭,可能會給其他列強以可乘之機。因此,他們希望繼續用談判的方式,透過外交手段解決爭端,以維護國家的穩定和利益。
例如,當時清朝的財政狀況,已經相當緊張,無法支撐長期大規模的戰爭開支。同時,國內的社會矛盾也較為尖銳,若戰爭規模擴大,可能會引發社會動盪。
而在國際上,英國、俄國等列強,也在密切關注著這場衝突,試圖從中謀取自身的利益。這些因素,都使得奕?等軍機大臣,傾向於透過談判解決爭端。
恰巧此時,在越南前線的清軍,遭遇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全面潰敗。這一潰敗的局面,慘不忍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