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彼岸”的測試(第1/3 頁)
11月28日的凌晨,窗外夜色深沉,我卻毫無睡意。月末的完結日期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我的頭頂,讓我不得不加快進度。原本計劃週末再和ai一起完善“彼岸”技法交易公式,現在看來只能提前了。我擔心月末時間不夠用,完不成這個心心念唸的計劃。晚飯後,我便一頭扎進了程式碼的世界,和不同的ai模型進行著不懈的對話和測試。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也不知道過了多久,我揉了揉酸澀的眼睛,終於完成了“彼岸”技法的初級版本。雖然我知道這個版本肯定還有很多bug和不足,但時間緊迫,已經沒有時間再去精雕細琢了。我決定先進行一輪測試,看看效果如何,至少在這本小說完結之前,讓讀者們先睹為快,看看這個融合了ai智慧的交易策略究竟能發揮出什麼樣的威力。
我將測試時間段設定在11月1日至11月22日。 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段,是因為我的測試結果需要以三天內的漲跌幅作為評判標準,而11月25日的測試資料,要等到今天股市收盤後才能獲取。 思來想去,只能暫時將測試截止日期定在11月22日了。
讓我先來解讀一下“彼岸”技法的核心原理。它瞄準的是主力出貨前的最後一次拉昇,試圖從中獲取收益。然而,這最後一次拉昇的持續時間難以預測,它可能像曇花一現般短暫,也可能像馬拉松一樣漫長,充滿了不確定性。這種策略如同火中取栗,充滿風險與機遇。我一直不推薦新手嘗試“彼岸”技法,因為它對市場變化的理解要求很高。 “彼岸”的形態複雜多變,新手往往難以把握其精髓,一旦誤判,很可能就會面臨巨大的虧損。就像走鋼絲一樣,稍有不慎就會墜入深淵。所以謹慎起見,新手還是應該避免使用這種高風險的策略。
“彼岸”技法,追求的就是極致的利潤,所以這次測試,我決定用三天內的最大漲跌幅來衡量它的效果。我得好好解釋一下這個計算方法,有點複雜,但很重要。 首先,我們來看漲幅的計算。三天之內,只要出現過上漲,我們就取其中最高的那個點作為計算依據。第一天漲了,後面兩天都跌了?沒關係,就按第一天的漲幅算。第一天和第二天都漲了,第三天跌回去了?那我們就按第二天的漲幅來計算,也就是截止到第二天為止的最高點。簡單來說,就是找到這三天內我們能賣出的最高價位,然後計算相對於買入價的漲幅。 我得承認,這種計算方式有點貪心,總是盯著最高點,但也正體現了“彼岸”技法的核心思想——追求暴利。當然,風險也隨之而來。 接下來說說跌幅的計算。 這部分相對簡單一些,因為三天之內,價格波動是必然的,所以我們只要找到這三天內的跌幅最低點,然後計算相對於買入價的最低跌幅就可以了。 只要出現了跌幅,哪怕只是微小的波動,也算作測試失敗。我知道這樣聽起來有點苛刻,但“彼岸”技法追求的就是極致,容不得半點閃失。 畢竟,我們追求的是一擊即中,而不是細水長流。 當然,還有一種特殊情況需要考慮:如果在三天之內,盤中出現了高點,足以讓我們免於虧損出局,那這次交易就另當別論了。這種情況,我們先把它剔除出來,放到後面再單獨進行計算和分析,看看它究竟是曇花一現,還是真正抓住了市場的機會。
我原本想把每天的測試資料都詳細地列出來,但那樣一來,文章篇幅就會變得太長,看起來也比較枯燥乏味。思來想去,我還是決定直接放出完整的測試結果資料。這段時間我一共測試了從11月1日到11月22日的資料,掐指一算,這期間一共包含了16個交易日。在這16個交易日中,只有1天因為各種原因“彼岸”技法沒有選出合適的股票,剩餘的15個交易日都成功選出了符合條件的股票。我心中暗自祈禱,希望這次的測試結果能夠令人滿意,至少證明我的努力沒有白費。
在這16個交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