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親戚(下)(第1/5 頁)
回到宮裡,已經很晚,收拾一下就歇息了,只是新婚燕爾,免不得親熱一番。
看著身邊漸漸沉睡的郕王,汪舜華不得不承認,這不是她理想的人生,但不可避免的沉溺於某種狀態。
第二天接受了太監宮女們的拜見。服侍的太監宮女是不少的,加起來好幾十號,光是撥給她的貼身宦官就是四個,大宮女也有四個,都是妙齡女子,容色端麗;下面還有八個粗使宮人。
太祖對宮女進行了規定:所取女子,除富豪不用。其餘不問貧難之家,女子年十五二十歲者、送進灑掃宮院、曬晾幔褥、漿糨衣服、造辦飯食,許各家父母親送,賞鈔五十錠。其在京軍民之家,有女子及無夫婦人,能寫能算者,不論貧富醜陋,皆許進用,賞與前同。不許將體氣惡疾及已曾進到者,一概進來。後來補六尚官,下令不分軍民之家,但有識字婦人,年三十至四十願來者,有司起送;若女子識字,雖容貌醜陋,年十七八已上願來者,聽;一體應付腳力赴京選用,俱本父母親自送來,給與賞賜,照依所授品級給俸以厚其家,仍免本家雜泛差役。其婦人入宮後,年至五十願還鄉者,聽。女子入宮十數年後,有識字人替用,願回鄉及適人者,聽從其便。女官所管,皆宮中事務,不過紀錄名數物件而已,別無艱難。此等識字婦人,若鄉裡耆老鄰人舉保出來,有賞。
不過這畢竟是國朝初年的規定,經過多次輪換淘選,現在能入宮的基本上都很能看,已婚婦人基本在後宮絕跡。
看著下面這些少男少女們,一種強烈的罪惡感頓時湧上心頭,汪舜華費了好大力氣才平息住:這裡就是這樣,你沒有辦法改變,就只有適應。
四個宦官年紀不大,都不過十來歲,秀秀氣氣的,都是有名有姓,當然是青史留名還是籍籍無名她就不知道了,畢竟對明朝歷史瞭解實在有限,不過她還是拿出工作的熱情,牢牢記住了他們的名字:劉金、李成、陳鎮、馬林;四個大宮女,長臉的李香梅、圓臉的夏玉蓮、個高的吳春花、年幼的韓明月,粗使的宮女暫時就真對不上號了,名字都只能記個大概,都是梅蘭瓊娟紅玉芳春之類的。
反倒是郕王的貼身常隨一定要記住,司機和秘書一定不能得罪,她懂。郕王身邊的宦官比她多出一倍,除了最貼身的陳符,還有王誠、舒良、張永、王勤、黃竑等人;宮女自然也比汪舜華房裡多一倍,楊春香、馮巧雲、孫秋蘭、杭玉鳳、崔玉蘭、餘秀春、沈迎春、林秀蘭,下面的粗使宮女照樣記不住。只是仔細看了,都低著頭老老實實的樣子,沒有誰煙視媚行的示威。
汪舜華微微舒了口氣,她這臭脾氣,搞宅鬥都不行,更別說宮鬥了,怎麼死的都不知道。現在只希望早點搬出去,上頭幾尊大佛不找她的麻煩,至於郕王…也希望他靠譜點,就算寵妾,也別滅妻,這樣我就當什麼都看不見。
就當是室友好了,總比外頭隨便找的好,至少不帶病,人家親王也不圖自己什麼。
汪舜華嘆了口氣,她不是瑪麗蘇,不指望人家對自己專心一意,只要面子上過得去,特殊時候各取所需就行了。
如果能生下兒子至少有個女兒更好,雖然免不了在鬼門關走一遭,但在這個陌生的地方,好歹有骨肉相連的人,值得自己好好對待。
畢竟,這裡是明朝,她沒有工作,沒有事業,連以身許國都做不到;此前還想過逃出去寫點通俗小說賺稿費,現在是沒指望了,估計王府就出不了,而且說不定就被什麼人扣帽子。
既然什麼都不能做,就只能好好享受生活,起碼先熟悉一下環境。十王府以南有三座宣宗皇帝興建的公主府,都是駙馬居住。
十王府旁邊是諸王館,是供藩王來朝居住的地方,不過藩王一旦就國,就不可能再回京——當然歷史上仁宗的嫡子襄王朱瞻墡回來過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