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臨場變陣(第1/2 頁)
“嗚——嗚——” 時間來到申時,舉目望天,太陽不知去了哪裡,天空忽然陰沉下去,想來很快會有一場大雪。 遠方,蒙古人特有的號角聲,隨著逐漸變冷的北風,吹到了緩坡之上。 “徐將軍,韃子吹響號角,看來是準備向我們進攻了。” “嗯,我已經看到了。” 緩坡後方的高地,一株青翠的蒼松下,徐達緩緩放下手中的單筒望遠鏡,轉過頭,對剛才和自己說話的傳令兵道: “傳本將軍令,命鄭遇春、鄭遇霖、耿君用,二前一後,以疊陣迎敵。命繆大亨、馮國用,領兵守住陣尾,以防元軍繞後。” 所謂疊陣,乃是當年南宋名將吳璘在對抗金兵時所創的一種陣法。 守軍一方,以長槍兵、刀盾手數行居於陣前,集體坐地,以逸待勞;以弩手、弓手數隊居於長槍兵、刀盾手後,單膝半跪;軍陣兩翼、陣尾,皆設有拒馬,彼此以鐵鎖勾連,並安排一定數量的騎兵,以防止被敵軍包抄。 每逢交戰,待敵軍行至己方軍陣百步之前,弩手、弓手立刻輪流進行射擊。待敵軍至陣前三十步,則長槍兵、刀盾手迅速起身列陣。 這是一種防禦性很強,進攻性不足的陣法,究其原因,主要是當年南宋相比於金國,騎兵實在太過缺乏,不得已只能如此。 而如今的郭家軍,恰好面臨著同樣的境況。 “遵命!” 聽到徐達的命令,先前的傳令兵,立刻轉身高呼: “總兵徐將軍有令!參將鄭遇春、鄭遇霖、耿君用,二前一後,改以疊陣迎敵。參將繆大亨、馮國用,堅守陣尾!” 遠處望樓上的傳令兵聞言,馬上按照命令指示,一面擂動戰鼓,一面揮舞軍旗。 高地下方,正在統兵的鄭遇春、鄭遇霖,以及耿君用,聽到鼓聲,回頭去看旗幟,很快理解了徐達的命令,當即各自組織兵馬,按照對方的要求佈陣。 由於疊陣陣法,大夥日常訓練時演練過無數遍,因此這個過程很快便完成了。 “嘶……這幫賊軍,這是在做什麼?” 元軍這邊,哈巴爾圖、滅裡其兩名蒙古將領奉朵兒只的命令,此時已統率著兩萬兵馬,來到了距離緩坡三百步左右的位置。 由於多年沒有正經打過仗,又對漢人的兵書不感興趣,兩人根本就不認識什麼疊陣。 見緩坡上方的郭家軍似乎換了種陣法,哈巴爾圖和滅裡其一時間大眼瞪小眼,誰也拿不定主意。 出於保險起見,二人商議了一陣,於是轉頭對麾下幾個漢軍千戶道:“馬千戶、牛千戶、朱千戶,你們各領一千部下,過去試探試探,看看賊軍要幹什麼。” “我等……遵命。” 蒙古人作戰,向來以僕從軍打頭陣,尤其喜歡讓戰鬥力最弱的漢軍衝在一線,幾個漢軍千戶早知會有如此安排,卻也別無他法,只得各自帶領部下兵馬,硬著頭皮開始前進。 畢竟向前進攻,如果能獲勝,他們還有活命的機會,要是膽敢後退的話,不但會立刻被督戰的探馬赤軍和蒙古軍殺死,事後自己在軍營裡的親眷也會受到波及。 “韃子來了!弓弩手,預備,放!” 緩坡上方,發現對面殺來數千元軍,負責指揮左右疊陣的鄭遇春、鄭遇霖、耿君用等將領,立刻命後方的弓弩手射箭攻擊。 眾人先是採用拋射,待元軍距離拉近後,再採用平射,以期最大限度射殺敵軍。 此時緩坡下方的元朝漢軍,在幾個千戶的帶領下,亦開始放箭還擊。奈何他們本身裝備就差,平時又缺乏訓練,再加上如今身處低位,地勢也不利。 幾輪對射下來,不斷有漢軍中箭倒下,哀嚎不止。 然而即便如此,漢軍們依舊不敢後退,反而一個個舉盾持刀,拿出一副豁命的架勢,三五成群地向著緩坡衝殺。 “前排聽令,起立!!” 眼看元朝漢軍向自己殺來,緩坡上方,原本坐下待命的萬餘名郭家軍長槍兵與刀盾手,在主帥徐達的命令下,立刻起身迎戰。 得益於先前在滁州時身為鎮撫官的朱元璋的嚴厲監督,郭家軍士兵每日的訓練強度,不但遠超眼前的元軍漢兵,甚至比起元軍中的探馬赤軍和蒙古軍,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再加上郭洺個人的領袖魅力,空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