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人人皆在做準備(第1/2 頁)
“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清晨,工廠靠南一側的私塾內,朗朗上口的讀書聲透過厚重的水泥牆,越過玻璃窗戶,傳至室外。 六歲的孩童跟隨教書先生,誦讀施哲的詩集,並非溜鬚拍馬,而是施哲所寫的不少詩詞,確實可以作為啟蒙讀物,亦能改寫成詩歌,廣為流傳。 男孩與女孩同堂唸書的畫面在洛朝可不常見,某些貴族子弟由家中長輩聘請文人墨客擔任教書先生,才會見到這番平等的場景。 這是施哲的要求,哪怕幾名管事與孩童的父母親不贊同,認為女子讀書有違禮儀,被施哲以一句“不讀書可以,那麼家長一起離開工廠”打壓下來。 起初大夥兒心中頗有怨言,可為了待在工廠繼續做工、辦事,勉強接受。漸漸的,工人們習慣了施哲異於常人的思想,準確來說,是那種人人平等、無分貴賤、不符這個時代禮儀道德的開放思想,也理解了為何要大辦私塾、有教無類,哪怕這些孩子將來無法考取功名,做人的道理萬萬不可以丟棄。 如今的工廠,更像是一個按勞分配、人人平等的小型大同社會,或許有時會出現施哲一人獨裁的情況,可這種獨裁,比起朝廷的苛捐雜稅,官府的不作為,貪官的橫徵暴斂,簡直是雲泥之別。更何況,施哲幾次的獨裁,皆是因為內部意見不統一,無法得出令所有人滿意的計劃。 工廠欣欣向榮,人心逐漸凝聚,一切都在向好發展,可杭郭村的老書生孟憲禹,透過繁榮的表面,察覺到施家工廠背後的危機。 泡麵、細鹽、烈酒、玻璃,任何一樣製作工藝流傳出去,都會遭受世人的瘋狂追逐,鋼鐵的冶煉、防彈衣、水泥、望遠鏡,哪一樣不是軍方渴望得到的戰爭利器。 施哲以皇帝為依靠,皇帝則是利用施哲的才能,達到某種目的。恃才傲物,招人厭煩,謙虛勿擾,惹人懷疑,這就是施哲當下的處境。 隨著工廠日漸的擴張,永嘉港口的建立,以永嘉為終點的新商路的開闢,無一不是在為施家服務。施家工廠瘋狂的斂財速度必然招人眼紅,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一旦施家擁有富可敵國的財富,打擊報復將隨之而來。 這不是危言聳聽,也無需懷疑施哲能否做到這件事,與施哲相處的一年時間告訴樸遷,施哲有這個能力,並且時間不會太久。 所以當施哲向太后送去壽禮時,他便提議將日後永嘉港口的兩成收益,獻於太后,以求這位天底下最珍貴的婦人的心安與幫助。另外兩成收益送於皇帝,作為他的私人財產,拿出三成上繳朝廷,剩餘三成留給施家,兩成用在港口日常的開銷與建設,算下來,施家只剩下一成收益,僅僅一成,粗略估算,仍是施家商行數年收益總和。 所幸的是,施哲並不貪婪,爽快同意了老書生的計劃,決定將唯一的一成收益用於工廠的建設與護衛隊的訓練,保證工廠的安穩的秩序與工人的人身安全。孟憲禹這才知道,這位小少爺其實內心並不貪戀財富、權力,那麼他到底謀求的是什麼呢? 西北邊境,一處人來人往的荒漠沙城。 這片沙城位於三不管地帶,洛朝、赤燭管不著,東北諸國亦是如此,唯一制定城中秩序的只有沙城的城主。歷經幾十年的時間,此地逐漸成為綠林好漢的銷贓之地。往來商隊更是絡繹不絕,在此停歇,補充乾糧、水壺,沙城內誕生不少出售奇珍異寶的小攤子,城內的客棧星羅棋佈,價格自然不菲,一夜的住宿費用十兩銀子起步。 一處偏西南一隅的同來客棧,掌櫃是個洛朝人,據說年輕時在洛朝失手殺了一位富家子弟,一路逃亡,來到這沙城中,花重金打了一口井,靠著出售水源,一點點積累財富,才有瞭如今這間二層客棧。 今日客棧來了兩名客人,要了兩間緊挨的空房,並且其中一間必須靠牆,掌櫃故意提了價格,漲了五兩銀子,兩名客人毫不猶豫,付錢住下,並且吩咐掌櫃無需讓人往房間中送水或是飯食,自會下樓用膳。掌櫃見怪不怪,點頭答應。 烈日西下,沙城迎來一日內最熱鬧的時刻,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