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二次國共合作(第1/3 頁)
既然說第二次合作,那就有第一次合作,兩次合作間的時間關係破裂了,從1927年到1937年,十年的時間裡,國共展開慘烈的廝殺,死傷無數,那麼問題來了,雙方到底有啥仇恨,值得如此大動干戈?
中原大戰結束後,用書本上的話來說,黨的力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紅軍人數和蘇區地盤都有了可喜的進步,彭老總一不小心打下了長沙城,讓李立三非常激動,號召紅軍趁勝追擊,佔領大城市,引爆無產階級革命,徹底打倒國民黨和各路反動派,重現十月革命的榮光,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
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個想法叫左傾盲動主義。
事實上,紅軍雖然有十幾萬,但是武器非常差,很多都是大刀長矛和梭鏢,這都是中國老祖宗用了幾千年的武器,關鍵還非常分散,佔據的地盤也都很偏僻,至今都是扶貧攻堅的重點區域,就地盤經濟軍事實力來說,比起國內軍閥差遠了。
可蔣介石為啥非要咬住紅軍不放,耗費大量錢財,逼大舅子宋子文翻臉,找美國人借高利貸,集合上百萬的部隊,和紅軍死磕,反覆失敗反覆來,抱著必勝的決心,一定要把紅軍往死裡整呢?
把信仰和主義先放一邊,在蔣介石看來,紅軍和其他軍閥最大的區別在於,紅軍中聚集了太多的人才,多到讓蔣感到由衷害怕,蔣重視人才,其他軍閥重視地盤和金錢,這是層次上的差距,也是蔣能在大陸稱霸22年的基礎。
蔣對中共人才的認識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時候,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幫助和改造國民黨,國民黨精英第一次直面共產黨員的才華和能量,讓他們感慨萬分,第一次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李立三和毛澤東作了交流發言,兩人出眾的口才、清晰的思路和沉穩的颱風,給蔣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腦海中不由自主浮現出兩個字——人才!
黃埔軍校籌建的時候,李大釗充分展示了他的超級活動能力,為國民黨拉來了蘇聯的贊助,提供了包括教官、課程和軍火的全套服務,迅速壯大了國民黨的軍事力量,得到了孫中山的高度讚賞。
雖然蔣介石貴為黃埔校長,但教官是蘇聯的,教材是蘇聯的,連北伐中把握戰爭方向的都是來自蘇聯的加侖將軍,實在沒有辦法,蔣只能在業餘時間找學員拉拉家常,以此為手段,希望能夠拉攏一些人才,蔣也不知道以後能不能用的上,但他還是堅持談心活動,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在黃埔軍校,蔣介石第一次見到了26歲的周恩來,周的起點很高,首次亮相就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當然,事實也證明,以周的能力,勝任這個崗位是綽綽有餘。
是誰把周推上去的呢?就好比一家公司,推薦一個人進去當高管,這個推薦人肯定必須相當有分量才可以,周的推薦人雖然現在沒咋說,實際上在當時非常厲害,此人叫張申府。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有兩個創始人,一個叫李大釗,另外一個就是張申府,兩人關係非常鐵,他是張國燾的入黨介紹人,也是周恩來的入黨介紹人,後來他與周恩來一起,在歐洲當了朱德的入黨介紹人,看看這資歷。
1924年2月,張申府從歐洲留學回來,立即受到國共大佬的熱烈歡迎,當時黃埔軍校來了些外籍教官,以俄國人為主,但也有來自其他國家的布林什維克,為了共產主義的理想走到了一起,他們有的講英語,有的講德語,蔣介石沒什麼文化,哪裡搞的懂?張申府精通英語德語,正好當翻譯,很快被任命為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
張和蔣八字不合,在一起就鬧矛盾,張的脾氣異常火爆,很快就表示不幹了,要撂挑子,其實這種行為已經暗示了,這哥們不適合搞政治,政治高手都是為達目的不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