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局勢動盪(第1/2 頁)
大寧建功五年,八月初五。
這一日,二十多位東胡使臣在一隊大寧邊軍的護送下,來到了長江北岸十里鋪,再往前行數十里,便能到達採石磯渡口,坐船直下,抵達江寧。
這些胡使卻不急著趕路,路過一處村落,便打算吃個飯歇歇腳再走。
不一會,這處村莊便傳來一陣喧噪的聲音,先是胡使怒斥惡罵,漸漸的又有女子哀嚎聲陣陣傳出。胡使猖狂的笑聲直上天際,十里可聞。
護送使臣的大寧士兵看的有些不忍,紛紛捏緊的拳頭,只是沒有膽量站出來,阻攔這些該殺的胡人,保護這些苦命的同胞。
恰逢那谷小哥返回途中,路過此處,聞聲便駐馬停了下來,眼中已是掩飾不住湧出無盡的憤怒。
“平生太湖上,短棹幾經過。如今重到何事?愁比水雲多。擬把匣中長劍,換取扁舟一葉,歸去老漁蓑。銀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膾新鱸,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兵戈?欲瀉三江雪浪,淨洗胡塵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漢,雙淚墮清波。”
谷小哥伴著村裡胡人尖銳淒厲的慘叫,唱出了這首豪放之詞。
東胡使臣被淮上那個江湖悍匪截殺,朝野震動。
京都眾人皆傳那谷小哥孤身單騎,白衣濺血,高歌一曲《水調歌頭》,劍氣縱橫,斬殺胡使二十餘人,而那大寧邊軍竟是無一人敢上前阻攔。
眾人所傳,雖不中,亦不遠矣。
大寧皇宮,垂拱殿。
皇帝覽詞不語,將那首詞遞給了宰相秦崢。
秦相閱後沉聲道:“陛下,此人老臣還是知道一些的,這幾年淮北抗胡成效顯著,皆是此人之功。”
皇帝聞言怒道:“哼,居功自傲,不顧大局,只為一己私利吧!”
秦相默然,心知陛下震怒,此事怕是難了。
秦相這幾年對江北幾支抗胡義軍,一直保持著默默支援的態度,一應軍需物資雖不能直接提供,但是也暗自出力,從不設卡攔截。
戶部尚書趙延昌發言道:“陛下,此人悖逆無狀,犯上作亂,破壞兩國和談,理當誅之。據老臣所知,寧王與此人私交甚篤,一直暗中以軍餉資助,陛下不可不防。”
皇帝聞言臉色又是一沉,只是默然不語。
秦相暗中一嘆,谷小哥啊,這次為何如此衝動,不僅是害了你自己,更是把寧王也拖下水了。
秦相不能任由他們詆譭寧王,自毀長城,便出聲道:“陛下,寧王自小便與陛下親密,絕不可能有謀逆之心,陛下切不可輕信謠言。”
趙尚書笑道:“秦相此言差矣,寧王未掌兵權之前自是與陛下親厚,如今嘗過權利的滋味,難免不會生出一絲不臣之心,不然何故與淮上暗中勾連?豈不聞暗蓄私兵,正是犯了臣子大忌。”
秦相辯駁道:“寧王一心為國,只為抗胡,支援淮上,自是為了抗胡大計!”
皇帝他們吵的頭疼,不耐煩道:“好了,朕自是信的過寧王的,不過淮上那些亂民,朕以後不想再聽到這個人,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說完皇帝便起身離開了垂拱殿。
皇帝徑直來到永壽宮,對太妃徐子嵐問道:“母妃,君煜近日可有來信?”
徐子嵐聞言笑道:“你弟弟的性子你又不是不知,就旭兒到了他那邊之後才寫了一封信回來,平時哪裡會給哀家寫信呢。”
皇帝點點頭,猶豫的說道:“母妃,馬上就要到中秋佳節了,一家人團圓的日子,君煜出去幾年,竟是一次也沒有回來過,不如這次就召他回來過節,陪陪母妃。”
徐子嵐自是知道了這兩日朝臣彈劾寧王的事,知道皇帝還是有了一些疑慮,也不好多說什麼,只得嘆道:“唉,也好,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