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5 頁)
位低微之人,不可與權貴對視,她腦中飛快的思慮一番,決定要拉攏這位草包將軍,便如實答道,“宋初一,字懷瑾。”
“還有字?”將軍有些詫異,但旋即又恢復如常,點頭道,“懷瑾握瑜,好字!”
頓了一下,他又問道,“你可知我是誰?”
宋初一這才飛快的抬眼看了看他的神色,才說實話,“趙國將軍。”
“公孫谷。”將軍道。
宋初一知道,所謂“公孫”並非指他的姓,而是氏,代表他是公室的後代。
宋初一忍了又忍,終究還是沒有忍住,問道,“昨日一場戰,公孫將軍是主將?”
表現得有學識並不是一件壞事,這是個人命如草的世道,但無論是誰,對有才學之人會稍微寬容一些,如非必要,並不會有人無緣無故的殺掉有識之士。
“你看見了?”公孫谷凝視著她,彷彿要透過頭髮看清楚她的面目。
“是,因此對將軍落到這等境地,十分不解。”經過這短短的對話,宋初一認為公孫谷應該不是一個不學無術的草包,所以對於趙軍的慘敗,她越發好奇。
“我不過是個莽夫,被小人陷害而已。”公孫谷嘆息一聲,看向宋初一,話題順勢一轉,“懷瑾先生似乎年歲不大,不知是哪國人,因何落得如此境地?”
公孫谷稱一聲“先生”,多半是包含感謝的意思在其中,不過是一種客氣,並不一定就覺得宋初一的學識當的上這兩個字,宋初一心知肚明。她也並未在意,而是片刻間對公孫谷的答案猜測了許多個可能。
“不過是個莽夫”,這句話裡顯然有一種自責和自棄的意思,也有表示他僅僅是帶軍作戰,而並非這場戰役的主導者;“被小人陷害”,恐怕是有人故意設下圈套,想借此戰失利除掉他。
“大千世界變化無窮,莫之命而常自然,我在此處悟道。”宋初一信口編了個幌子回答公孫谷的問題。
然而這信口,並非人人都能說出一番高深道理的,公孫谷這才真正重視起來,“原來先生是道家高人!失敬了。”
公孫谷頓了一下,轉頭對那幾名兵卒道,“你等到前面五丈處守著。”
四名兵卒領命,向外走出五丈。
公孫谷正身跽坐,朝宋初一拱手道,“懷瑾先生懂謀否?”
道家也被稱作德家,道家思想主張返璞歸真、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貴柔等等,重視個人的修行,對待政治也是提倡無為而治,因此道學少出謀士。但是學識淵博的人,看待事情的也會與平常人不同,所以公孫谷才虛心請教宋初一。
宋初一併未回答他的問題,而是直指重心,“趙國容不下你?”
公孫谷心中一喜,連忙道,“正是,先生以為,我應當回趙還是投奔別國?”
第11章 你太失禮了
宋初一對公孫谷也有些另眼相看了。道家崇尚無為而治小國寡民,在戰火紛爭的大環境下很難有諸侯國會採用道家學說治理國家,因此在地位上遠遠不如儒家和墨家,公孫谷在得知她是道家之後,卻還虛心求教,即使是病急亂投醫,但他這樣恭敬態度不是泛泛之輩能做到的。
“倘若不回趙,公孫將軍可有去處?可有哪國能君主能容將軍?”宋初一這是明知故問,之前她見公孫谷愁眉不展,便知道他並無去處。
公孫谷皺眉,他出自趙國公族,自小在趙國長大,倘若能夠辦法回答趙,他自然不願意去投奔別國,“我在秦國有舊友,若請他引薦,我或許也能有容身之處。”
天地之大,容身之處自不少,公孫谷言下之意,是能在秦國任職。
“然而將軍這一戰,必然會令威信大減,即便道出事情,秦國內也未必所有人都會相信。”宋初一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