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第1/2 頁)
作為&ldo;七大&rdo;代表,潘漢年在大會期間對白區工作提了許多重要意見。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又迅速趕到香港,在港、澳、滬之間展開情報與統一戰線工作。
天亮前後履險如夷
1946年初,正是和戰未決之時,潘漢年又到上海從事秘密工作,在夜色的掩護下不時到&ldo;周公館&rdo;傳遞情報,請示工作。當年在&ldo;周公館&rdo;工作的同志如許滌新等人後來回憶與潘漢年的接觸,還大為讚嘆:&ldo;潘漢年的訊息實在靈通!&rdo;
內戰全面爆發後,中共代表團撤回解放區,潘漢年也去了香港,從事情報工作和統戰工作,他在上海建立的情報機構,則繼續發揮巨大的作用。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的民主運動風起雲湧,潘漢年叱吒風雲,大展宏圖,在解放戰爭後期貢獻更為突出。這個時期,他大部分時間在香港。中共中央上海局的負責人劉曉、劉長勝、錢瑛、劉少文、沙文漢、張執一等同志則輪流去香港開會或辦訓練班,同潘漢年建立密切的工作關係。潘漢年在香港沒有固定的公開機關,他的&ldo;輪流辦公室&rdo;設在香港各種酒家和咖啡館內,與各方人士談話、接頭就是在這些地方。
1947年,李濟深先生等人在香港組織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主同盟、農工民主黨的主要領導人也在香港進行組織活動。潘漢年在各民主黨派中間耐心細緻的工作和&ldo;肝膽相照&rdo;的風采,深得愛國民主人士的讚賞。1948年底,根據中央指示,他不顧改方特務的破壞與港英當局的森嚴戒備,排除萬難,精心組織,分批將350餘名民主人士從海路安全送抵東北解放區。這項工作難度之大局外人很難想像,而潘漢年組織工作的周密穩妥,在當時就獲得高度讚譽。其時潘漢年的工作千頭萬緒,但他都能從容應付。當時原國民黨資源委員會和上海海關的主要負責人先後到香港與潘漢年聯絡,在潘漢年的部署下起義,使這兩個系統的檔案和美援物資完整地交我方接收。中國、中央民航兩家航空公司在香港的員工率領了二十架飛機起義,也是潘漢年組織策動的。再如南京市委策動的俞勃駕機起義,也是由潘漢年通知他領導的上海秘密電臺負責人劉人壽,請他與中央聯絡,確定降落地點與訊號。最後,這架b24大型轟炸機安全降落在石家莊,對渙散國民黨的軍心起了很大作用。
對香港的文化宣傳工作,潘漢年更是駕輕就熟。他廣泛聯絡文化人,包括在港的京劇演員。如為東江遊擊隊添置冬衣,他透過關係請馬連良、張君秋義演,又發動工商界推銷票子,籌到了一筆款項。他支援夏衍同志領導香港文化工作、辦《華商報》,還為香港《文匯報》的創刊、發展解決了許多困難問題,如編輯人才、經費、發行等,難怪有人說潘漢年是香港《文匯報》的真正創辦人。
1949年4月24日,中央電召潘漢年北上,他和夏衍、許滌新等在參加慶祝南京解放酒會的第三天早晨,由香港起程搭&ldo;東方號&rdo;輪船抵天津,5月5日到北京,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先後接見了他。周恩來對他說:&ldo;上海即將解放,中央決定派陳毅去當市長,你要當好陳毅的助手,做好各方面的工作。&rdo;上海解放後,潘漢年即到上海就任副市長、市人民政府黨組書記、上海市軍管會秘書長。由於他對上海的情況熟悉,因此在接管上海時,得以克服許多困難,順利地完成接管任務並立刻投入恢復生產、建設新上海的戰鬥。
那時,潘漢年還兼任華東局統戰部副部長(部長由陳毅兼任)、上海市委統戰部長。陳毅很懂得統戰工作的重要性,他認為在解放初期要迅速恢復上海的生產,解決工人的失業問題,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必須取得工商業者的合作,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