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漸行漸遠漸無書(第2/2 頁)
刺撰寫《漢書》時,自己有很多事都是身不由己。
世上有一種學問,叫金石學,專門研究銅器和石頭上的文字記錄,如果秦始皇陵被盜,裡面一定有文物流出,上面會有記錄。
然而,實際情況是,多年來,沒有發現一個金石學家寫過有關秦始皇陵文物的記載。
秦始皇陵有多大呢?七十八個紫禁城,光封土堆高度,以現在計量單位算,一百多米,就算多年過去,高度有減,也是自古帝王中,封土堆最高的帝王陵寢。
在秦始皇陵修建完畢後,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
當秦始皇陵快修完的時候,中門突然關閉,外門從上而落,所有修建秦始皇陵地宮的工匠,全被活活困在了地宮夾層,陪著殉葬,無一人走出。
閉中羨,下外羨門,有中,有外,可推斷,秦始皇陵的地宮一定還有一個門,就是內羨門。想入地宮,要有三道門,外、中、內。外門從上至下,中門兩扇分開,內門什麼樣,無人知曉。
崔判官既然是酆都之主,又帶著發丘和摸金挖掘秦始皇陵,豈能不提前做好準備?所以,這幾年,他一直隱居於驪山之中,檢視歷史文獻,一邊挖掘秦始皇陵的封土堆,一邊琢磨秦始皇陵地宮的構造。
三泉之深的秦始皇陵,下洛陽鏟,檢視土質,向下挖掘,光井,就打了不下幾十口。
沒辦法,七十八個紫禁城大的地方,你得知道地宮在哪。直到崇禎二年端午那天,也就是華山論劍之時,崔判官的人才徹底挖通了三泉。
六月底,再下洛陽鏟時,終於聽到了金屬和石頭的碰撞之聲。
是花崗岩和洛陽鏟之間發出的聲音,清脆悅耳。崔判官透過經驗,分辨出洛陽鏟帶上來的石屑非驪山本地之石。
驪山本地也無花崗岩。
此花崗岩出自於渭水之北。
這對崔判官來說,著實是一個好訊息。因為根據文獻記載,修建秦始皇陵的石頭,就是來自於最近的渭北,那裡盛產花崗岩。
就在洛陽鏟觸碰秦始皇陵封土堆下,花崗岩石的那一刻,驪山飄起了雪花,此雪和終南山的雪一樣,都是六月飛雪。
六月飛雪,是巧合還是和盜掘秦始皇陵有什麼關係?崔判官,也含糊了,不如等著黑無常帶著白無常回來,再做商量。
那時候,雪也該停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