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第1/2 頁)
裴寂在官場上摸爬滾打了幾十年,對於隋朝的太子之爭應該有很深的印象:凡是參與了楊氏兄弟爭奪之戰的,下場都不好。這眼前的教訓李淵沒忘,裴寂也不會忘,現下自己處在這種境地,有多危險裴寂不會不知道,如果再在這個問題上走錯了一步,那麼日後就更難說。但裴寂又是躲不開的,因為他和李淵友情太深了,李淵很多話都要對他說。像報怨自己孩子這樣的事,一般誰都不會和一個不怎麼親近的人說。既然躲也躲不了,那麼他的個人好惡對李淵的影響不可避免,雖然他未必全是有意如此。裴寂主觀上應該不想和李世民為難。父子關係和朋友關係哪個更近,任誰都能看清楚。無論得罪哪一位皇子都不划算,有句話叫&ldo;疏不間親&rdo;。像裴寂和劉文靜鬧翻,未必是針對李世民。
但是到了後期,裴寂的傾向性就有些明顯了。玄武門之變,尉遲敬德逼宮之時,李淵第一反應是問裴寂怎麼辦,在那種情況下裴寂不可能不知道事情將會如何發展,但他並沒有順水推舟地說一番秦王如何如何好的話,當時他什麼都沒說。可見他心中是絕不支援李世民這麼做的,但是明說出來,無疑是自取死路,他也不敢。我覺得裴寂介入太子之爭,被迫成分更多一些,而且也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他傾向於太子是不爭的事實,而且他也肯定得罪過李世民,但要說他是壓制李世民的幕後主使,只怕他還當不起。
李世民當政後第三年為劉文靜平反,同時罷黜裴寂,可見他對裴寂的恨主要來自於劉文靜那件事。以後李世民又想起裴寂的&ldo;好處&rdo;‐‐裴寂的才能主要還是用在他自己身上,對國家的貢獻倒的確是有限,說李世民是因為想起裴寂當年的功勞而讓他回京,有點匪夷所思,這或許是李淵的意思吧。能讓裴寂再次入京,一方面說明李世民的確寬大,另一方面,如果裴寂真像某些書裡所寫的那樣,這第二次徵召是不大可能會有的,即使李世民同意,當年秦王府的人也未必會同意。不過裴寂最終沒有再次回到長安,在路上就去世了。
【劉文靜】
提起裴寂,就不得不提一下劉文靜。和裴寂的定式一樣,劉文靜基本上被認定是李世民的人。這個倒沒有什麼異議。因此裴寂常被描寫成壞人,而劉文靜則是好人一個。
其實劉文靜絕不是那麼好的人。他自認為功勞大過裴寂,但職位卻比他低,於是憤憤不平。按說這本是正常的,任誰也不會甘心,但&ldo;每廷議多相違戾,寂有所是,文靜必非之&rdo;,可見不管對錯,只要是裴寂所說,劉文靜都要反駁,這樣的態度就很惡劣了。就因為此事,他甚至恨裴寂恨到要他死的地步,心胸可謂狹窄。這就很過分了,且不提什麼國家大事,劉文靜這樣做是很讓裴寂下不來臺的,不管怎麼說這都有不對之處,何況,他這樣做,於李淵面子上也不好看,因為造成功與職不相符的就是李淵,劉文靜實際上是在報怨李淵賞罰不當,何況裴寂還是李淵的親信,劉文靜報怨他本身就有點不給李淵面子。有句話不是叫&ldo;打狗還得看主人&rdo;嗎?雖然把裴寂比作狗也有點滑稽,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而李世民和裴寂雖然關係不好,但李世民對裴寂表面上仍是很尊重的,一方面自是顧著父皇,另一方面,也說明李世民待人處世要溫和許多,而且也有教養得多。一個&ldo;每&rdo;字說明劉文靜駁裴寂不是一次兩次,而是經常,想必李淵和裴寂都隱忍了很久。殺劉文靜之時李淵和裴寂的快感大概和若干年後李世民貶蕭瑀的心情一樣(消滅西秦是在武德元年末,那時劉文靜就應該復職了,而殺劉文靜則是在武德二年八月,李淵和裴寂至少是忍了八個月)。
初唐大臣眾生相(上)(2)
然而劉文靜依然不知趣地我行我素,這可以說他性情急躁。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