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第1/2 頁)
小國們知道大禹現在實力強大,就算覺得不公平也只能忍氣吞聲。
如此在南都膠著大半年,同盟軍看攻不下北戎,陸陸續續撤軍,現在只剩下大禹的軍隊駐紮。
一開始,朝廷知道戚司打贏了戰爭,十分高興。
又打贏了,歡天喜地。
再後來一直贏,大家就漸漸麻木。
到了後來,戚司不止打退北戎軍隊,還打入了北戎腹地,拿下鹿城,朝廷震驚了。
皇帝很震驚。
民間又是震驚又是興奮。
自大禹朝,不,前朝開始,北戎強大起來後,從來沒有中原軍隊能打入北戎腹地!
如今戚將軍能拿下鹿城,史無前例!
只有太子,似乎一切盡在掌握中。
太子和戚將軍的關係在盛京幾乎是個公開的秘密,戚將軍立下如此大功,誰還敢質疑太子的地位?
皇帝覺得,打到鹿城已經差不多了,讓戚司回來領賞,沒想到戚司沒回來,還說現在北戎不足為懼,可以一鼓作氣地拿下。
這封大言不慚的奏摺呈上皇帝的御案,皇帝看了十分不可思議,又把奏摺拿到朝廷上討論。
朝廷百官驚得掉了下巴。
原本在他們的設想中,把北戎趕出邊疆已經是終極目標,拿下鹿城已經出乎意料,現在戚將軍說還可以拿下整個北戎?
吃了熊心豹子膽了?
為了退不退兵這事兒,朝廷百官吵了很久。
畢竟打戰就要燒錢,燧發槍隊尤其燒錢,如果真能拿下北戎還好,拿不下就是兩敗俱傷。
在此情況下,太子舌戰群雄,力排眾議支援戚將軍的決定。
他之所以這麼做,並非純粹出自於私心,而是分析形勢和敵我力量才這麼做,然而有保守的老臣,因擔心朝廷被拖垮,在朝上公然怒斥他公私不分,還拿兩人的關係說事兒,搞得太子十分沒臉。
太子要不是看在老臣忠心耿耿的份上,差點就直接發火。
吵來吵去,最終皇帝拍板。
皇帝是一位明君,作為明君就想幹大事兒。他覺得太子和戚司組合非常好,未來拿下北戎的可能性很高,等太子登基,以後大禹必然名揚天下。
他自己在任的時候,為什麼不創造一定的功績呢?
如果能在自己任上拿下北戎,以後在歷史長河中,自己也會是名流千古的明君!有了如此想法,皇帝便讓戚司繼續攻打北戎。
在皇帝和太子的壓迫下,朝廷反對的聲音少了許多,而戚司也不負眾望,帶兵連續拿下幾城,又拿下南都。
這下子朝中也閉了嘴。
然而到了南都後,北戎反撲得厲害,戰況膠著,沒有進度,朝廷有的人便覺得夠了,可以了,該回來了。
皇帝和太子也很憂心,經常書信來往,打聽前方戰況。
戚司依舊信心百倍地告訴他們——沒問題!
有了他的保證,皇帝和太子力排眾議,壓下所有反對的聲音,繼續為戚司大開後門。
如今,戚司覺得,北戎士兵應該到了極限,是時候決戰了。
他蓄力已久,夜裡突然發動襲擊,拿下疲憊不堪、困守大半年的北都。
拿下了北都,預示著已經拿下整個北戎。
北戎殘存勢力固守雍和,戚司在北都整頓幾日,嚴禁不可亂搶亂殺,再商議如何進攻雍和。
雍和早晚會破,因為雍和城牆並不高,用三門大炮連轟上幾日,自然就會城破。
只是戚司覺得,現在去攻打雍和,北戎背水一戰,己方必然損失慘重。
打了太久的戰,死了太多人,他已經不想再失去任何一個士兵。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