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1/4 頁)
未遇明君的田豐
田豐,冀州鉅鹿人,博覽多識,權略多奇,曾在朝中任侍御史,因不滿宦官專權,棄官歸家。袁紹起兵*董卓,應其邀請,出任別駕,以圖匡救王室之志。
後袁紹用田豐謀略,消滅公孫瓚,平定河北,虎據四州。田豐曾勸袁紹早日圖許,奉迎天子,佔據政治上的主動,袁紹不能從。建安四年,曹袁爭霸,田豐亦提出穩打穩紮的持久戰略,袁紹執意南征而不納,但在曹操東擊劉備時,卻以兒子生病為由,拒絕田豐的奇襲許都之計,錯失良機。
官渡之戰前夕,田豐對袁紹說:“曹操善於用兵,通曉變化,他的兵眾雖少,但不可輕視。不如採取持久戰的辦法。您據有險要的地勢,又有眾多的兵馬,可以外結英雄,內修農事,然後以精銳為奇兵,不斷騷擾曹操。他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讓他疲於奔命,民不安業,不出二年就可以打敗他。現在您不採取長勝之策,與曹操決勝敗於一戰,萬一不如意,後悔就晚了。”袁紹不但不聽,反而認為田豐是在渙散軍心,把他囚禁起來。田豐獄中又鑑,袁紹信聽逢紀讒言欲斬田豐。眾官求情,袁紹才怒曰:“田豐慢我軍心,等我破了曹操,回軍日必斬之。”
後來,官渡之戰中袁紹果然大敗而歸,獄卒對田豐說:“先生真有遠見。主公當初不聽先生的話,才吃了敗仗,現在回來了,主公一定會對您加以重用的。”田豐嘆曰:“袁紹外表寬厚,其實心地狹窄,他如果取勝,我還有存活的可能;現在他打了敗仗,證實了我對他錯,我恐怕活不成了。”果然,袁紹回來後,對左右說:“我不聽田豐的話,現在要受他的恥笑了。”便將田豐殺害了。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十四章: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四章:有道者不處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筆者字面理解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踮起腳尖無法站立;跨著大步無法快速遠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命不凡的人不會光明磊落;自以為是的人不會光明正大;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到處炫耀自己的人不會立下奇功;自高自大的人不會長久。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在道的方面來說:上面所舉的這些行為,就像衣架飯囊、毒瘡惡瘤一樣,被人們厭惡,所以有道之人是不會幹這種事的。
筆者感悟
老子列舉了一些反面行為,“自見、自是、自伐、自矜”告訴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日常生活中這些行為人們都知道不好,但是要克服這些毛病卻很難,往往就是這些毛病,帶來的後果是災難性的。告誡人們要有“自知之明”。
貞觀十六年(公元645年),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對司空房玄齡等大臣說:“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人,但要做到這一點卻非常困難。比如說一位君主,每天都要處理成千上萬件國家大事,情況又非常錯綜複雜,人非聖賢,心智慧力又有限,怎能把每件事情都處理得盡善盡美呢?這樣說來,君主只有依靠匡正諫諍的臣子,來直言不諱指出他的過錯,才能補救過失。由這件事我常思念魏徵,他忠誠耿直,遇到問題時能隨時諫諍匡正,多次切中我的過失,這就是用明鏡來照形體,美與醜都會看得一清二楚。”說到這裡,唐太宗舉起杯子,向房玄齡等幾位大臣敬酒,勉勵他們也應該這樣做。成語“自知者明”、“自知之明”便源於唐太宗勉勵房玄齡等大臣,要像魏徵一樣敢於犯顏直諫故事。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說,自知之